化妆品企业为何再攻植物成分|科技赋能新消费
经济观察报  4小时前

再过一个多月,生长在海拔1800-3200米高原地区的青刺果将渐次进入开花期,这种植物受积雪融水灌溉,盛开时满树白花,被当地人称为“百花之王”。

青刺果寒冬开花,春季结果,全株均可入药,云南少数民族将其嫩尖捣烂,外敷可消炎止痛、促进伤口愈合。2015年,云南本土美妆企业贝泰妮发现了青刺果在人体皮肤上的效用:青刺果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皮肤屏障修复作用;青刺果仁经萃取后得到的青刺果油含有黄酮提取物,具有抗衰老作用。

2018年,贝泰妮旗下品牌薇诺娜将青刺果应用于护肤品中,推出青刺果修护保湿喷雾,宣称起到屏障修护与舒缓功效,该产品在2019年“双11”期间通过直播间售出1.7万套。2024年3月,薇诺娜通过提取青刺果多糖(PROMAX),将其明星产品舒敏保湿特护霜升级为2.0版本。当年财报显示,该产品在天猫“双11”大促活动期间的敏感肌面霜赛道中蝉联销售榜首。

像贝泰妮一样,用“植物成分”打造爆品的逻辑,如今成为国内化妆品企业的共同选择。

在9月25日到9月27日举行的2025年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行业年会上,多家化妆品企业展示最新研发成果,其中,中国本土植物成分成为各化妆品企业展示产品功效与差异化竞争的“抓手”。

例如,谷雨从新疆沙漠地区的光果甘草根部中提取出光甘草定,相宜本草从生长于海拔1600-4000米的红景天中提取到红景天苷,上海家化则将青蒿提取物应用于旗下品牌玉泽、启初。

主打植物成分的化妆品企业也因其在科研技术上展示出的前沿能力,构建起包括品牌认知在内的“护城河”。2025年至今,以植物提取物为主要核心原料成分的化妆品企业申请上市的企业就有5家。

中国香妆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姚永斌认为,中国化妆品行业正迎来原料创新与国产替代的关键转折期,其中,本土植物资源和植物原料是未来化妆品企业的重要需求之一。

植物成分再火热

在此次展会现场,杉海创新的销售人员倪丽(化名)告诉经济观察报,近两年来,除了透明质酸(玻尿酸)、重组胶原蛋白等化学成分外,其接触到的客户中,不少人在寻找具有创新性的植物成分,“大家想找一些具有稀缺性质、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成分”。倪丽所供职的杉海创新专注于新成分开发,该公司产品销往欧莱雅、华熙生物、贝泰妮等多家国内头部化妆品企业。

事实上,倪丽提到的植物成分并不是新概念。如积雪草提取物、人参提取物已有成熟的应用范围,早年间也涌现了佰草集、相宜本草、本草堂等以“草本”为主打概念的护肤品牌。

国货美妆品牌的明星大单品中以单一植物提取物作为主要成分的产品也不在少数:自然堂小紫瓶精华以来自喜马拉雅海拔3355米地区的喜默因为核心成分;谷雨的光感美白修护精华霜以光甘草定为核心成分;相宜本草红景天焕白精华液以红景天苷为核心成分;佰草集金盏花系列以金盏花提取物为核心成分等。

但是化妆品企业盼望获得更独特的植物成分。从化妆品新原料备案中,也可窥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植物成分的热情。

姚永斌引用的一组数据显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自2021年5月开启化妆品新原料备案以来,植物原料数量由2022年的3款增至2024年的42款。2024年植物新原料备案数量超越化学原料,占据主导地位,植物新原料备案量也成为原料备案中增长最快的类型。

一方面这与政策推动相关。2025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支持化妆品原料创新若干规定》,并明确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植物资源研发新原料”,并设立优先审评通道。

据国家药监局数据,截至今年7月的化妆品新原料备案总数量为86款,几乎与去年全年的备案总量持平,其中植物原料备案数量为27款,占比33.3%,同比增长超47%。

另一方面,在倪丽看来,植物成分的再兴起也与美妆企业的科研技术突破脱不开关系,“中国植物成分中还存在众多功效良好的活性物,这对化妆品企业来说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从化妆品企业建立差异化品牌认知来看,美妆品牌更倾向于以专属原料作为系列产品中的关键成分,并且从该原料的专利、科研论文等多个维度建立品牌认知,这有利于品牌向市场证明自身对成分的功效保证,也代表了其自研原料在市场中的领先作用。

科技突破

科技的力量让植物成分有了更广阔的开发和应用空间。

福瑞达生物股份董事长高春明告诉经济观察报,长期以来,化妆品行业普遍缺乏对植物中单一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的技术手段,科研人员往往只能将植物提取物视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功效。这种方式虽然能够验证植物的护肤潜力,却无法明确“哪一种分子在发挥关键作用”,导致功效研究与产品开发缺乏针对性。

他解释称,植物提取并非“榨汁机式”的简单过滤,而是一项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精密工程。科研人员必须先对植物中的活性分子进行识别与标记,再通过分离手段将其从复杂杂质中提取出来,并控制其纯度与稳定性,使其在人体皮肤上真正产生功效。提纯环节也一直是中国化妆品企业的短板。

但2022年至今,国内化妆品行业逐步掌握“活性物标记、杂质分离、纯度控制”的全流程技术。多家中国品牌相继突破关键性技术,植物中核心功效成分的“分子画像”愈发清晰。

例如,植物医生采用酶解—超滤耦合技术,从铁皮石斛中高纯度分离出石斛寡糖;相宜本草通过双菌株协同发酵技术,使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含量比原药材提高86.29%;自然堂运用超临界CO2萃取与超声波辅助技术,从高山雪莲花中提取出纯度达98%的紫丁香苷;谷雨则以熔融结晶提纯技术,将从光果甘草中提取的光甘草定纯度提升至99%。

谷雨相关研发负责人介绍,光果甘草是一种生长在沙漠和半荒漠地带的珍稀植物,其中光甘草定含量仅占根部干重的0.1%-0.3%,提纯难度大。由于稀缺和工艺限制,其国际市场价格一度达到每公斤10万元以上,被称为“美白黄金”。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后,谷雨将光甘草定的高纯度提取得以规模化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该负责人还称,消费者普遍认为草本植物“天然安全”,但从科学角度看,植物中可能含有成千上万种物质,甚至是杂质。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保证活性成分有效的前提下,分离并剔除杂质,并通过靶向递送技术让有效成分精准作用于特定细胞。

AI技术的进步更是推进了美妆企业对化妆品成分的筛选进度。AI的算法能力使得成分筛选不再依赖传统的反复试验,而是可以在庞大的数据中快速锁定潜在有效分子。

谷雨相关研发负责人介绍,利用AI科技,谷雨在另一个核心成分稀有人参皂苷CK实现了突破。通过“智酶仿生科技”,谷雨从近200万种酶中筛选6大最优生物酶,最终得到超98%的高纯度稀有人参皂苷CK并实现量产,该成分现已成为谷雨抗衰老体系的支柱原料。上海家化也利用AI筛选,找到青蒿植物提取物中的关键起效成分和对应功效靶点,从153种提取物成分中找到64种调控炎症的关键蛋白。2025年2月,含有AI研发成果青蒿提取物的玉泽第二代屏障修护系列面霜面市。

原料的国产替代

中国化妆品企业对植物成分,尤其是对本土植物成分的技术突破和利用,也让其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今年3月,谷雨启动A股IPO进程;4月,植物化妆品原料供应商伽凯生物申请北交所上市;5月,以山茶花为护肤品主要原料的林清轩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7月,以高山植物石斛兰为核心成分的植物医生启动深交所主板IPO进程。

还有不少资本将目光投向具有植物原料研发能力的企业。9月29日,自然堂获欧莱雅集团、加华资本超7亿元融资,随后递表港交所寻求上市;以植物愈伤组织技术开发珍稀植物提取物的未名拾光,在今年5月获欧莱雅集团与纳爱斯集团近亿元的共同投资,聚焦联合研发新型植物活性成分;从油茶枯中提取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苷的菁萃生物,在今年4月完成千万级A融资。

中国化妆品企业集体寻找自研成分,也将改变化妆品原料国外依赖的格局。

今年4月,自然堂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郑春颖向行业发声,倡导国货品牌加快使用国产原料替代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原料,并保持产品不提价。姚永斌也提到,化妆品品牌方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本土植物原料,以迎合市场对“中国成分”的偏好,“据部分发达国家化妆品产业的发展经验,未来国货及国产原料将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

未名拾光联合创始人陈家悦曾在原料竞争的国际竞争话题中提及,原料若要走出国门,必须在科学技术上有极大优势,“低成本仿制永远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国际大牌永远只看原研材料”。

根据中国香妆协会的统计,全国化妆品2024年的交易总额超过1万亿元,其中,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5.2%,超过了外资进口品牌。姚永斌说,国产原料在纯度、稳定性和功效上已接近甚至超越国际水平,增强了品牌对本土原料的信心。未来,随着中国化妆品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国产原料将在本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