佣金还是抽成,这是一个问题|蔚言大义
经济观察报  2小时前

傅蔚冈/文

当你通过中介成功卖出房产时,会支付给中介一笔费用。通常我们会将这笔费用称之为“佣金”。

为何要支付这笔费用?因为中介(机构)提供了服务。

佣金又称手续费、中介费,是商业活动中劳务报酬的一种形式。它一般由物品或服务的提供方或买受方支付给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

在现代经济中,佣金无处不在,从大宗房产交易到日常小额门票购买,都会涉及佣金。只不过,有些交易的佣金由双方共同支付,有些则由一方支付。佣金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中介在交易中不可或缺。

为何这么多交易需要借助第三方来促成?原因在于社会分工的需要。中介的存在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以最常见的房产交易为例,房产中介至少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是信息撮合。尽管市场中有众多买家和卖家,但买卖双方通常不会同时出现。中介通过收集买卖双方的信息,提供撮合服务,这是房产中介最原始的功能。互联网的出现提高了买卖双方直接交易的可能性,但房产交易不仅需要找到相关信息,还需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房产交易可能是其经历过的最大金额交易。因此,中介还需扮演专业核验房产信息、筛查风险并提供保障的角色,这是房产中介的第二个功能。

考虑到大多数房产交易涉及贷款、网签、缴税、过户等多个流程,甚至上下家之间还有多个交易环节,任何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交易损失或失败。于是,中介的第三个功能出现了:提供流程代办与指引服务。

既然房产中介能降低交易成本、管控风险并提高交易效率,那么交易双方支付一定费用也十分合理。至少在房产中介领域,尽管有人对佣金高低存有抱怨,但鲜有人将中介的佣金称为抽成。

数字时代佣金变抽成

但在数字时代,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中介规模空前扩大。如今,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几乎都依赖于平台进行,而平台本质上就是一个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强的中介。平台经济通过虚拟或真实的“平台”,连接供需双方,促成交易并从中获取收益。平台本身不直接生产产品或服务,而是作为撮合者,为供方和需方提供交易场所或服务,并收取费用或差价,实现供需双方的匹配。

另一方面,平台全方位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如今,我们的日常购物、外卖、出行和旅行都通过平台进行。由于技术原因,交易异常“丝滑”,这使得双方产生错觉,认为交易是供需双方的直接交易,而非依赖于中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服务不像房产中介那样低频,而是高频发生。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绝大多数服务由供需双方自己达成,而非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在此之前,中介服务属于低频服务,但在平台经济下,变成了高频服务。

在这种大背景下,交易双方的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服务提供方认为交易的获得是自己劳动的结果,平台只是负责收费。用户会觉得服务是由平台提供,因此和服务提供方一旦发生争议,会立马投诉给平台。于是,佣金这个本来适用于第三方中介服务费用的词汇,逐渐被“抽成”取代。

争议抽成

和佣金这个专业词汇相比,抽成更显口语化。“抽”这个动作本身就带有一种“从中抽取、拿走一部分”的意味,它更容易引发与“剥削”“分成”相关的负面情绪联想,特别是在用户感觉平台过于强势或费用不透明时更是如此。

佣金通常与代理、中介等服务相关,暗示着一种基于特定交易成功后支付的服务费,更强调双方的合作与信任。在这种模式下,平台更像是一个服务提供者,帮助商家完成交易。而抽成则带有一种更强的单方面色彩,它更强调平台在整个交易中直接抽取一部分收益,而不管其提供的具体服务内容。这种措辞的变化,反映了经营者从“合作伙伴”到“附庸”甚至“被支配者”的感受。

在经营者看来,佣金之所以变成抽成,是因为平台确定了价格和服务规范,这和传统的中介有着本质区别。在此之前的中介机构通常不介入服务提供者的价格和服务标准制定。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台生态中,单个经营者势单力薄,很难联合起来与平台进行有效的谈判,这使得平台在调整收费时几乎不受经营者的制约。

更为重要的是,与传统服务内容确定且服务形式相对清晰、可感知的传统中介服务相比,现在平台内经营者支付给平台的费用过于复杂。这些平台的服务往往基于技术和算法,如订单匹配、支付处理、信用体系、营销流量等。而且这些服务不如传统中介服务那么直观,且平台时不时将多项成本(如技术服务费和骑手配送费)打包从交易流水中按比例抽取,导致用户可能不清楚费用具体对应哪些服务,易产生“平台只是抽水”的印象。

于是,抽成逐步取代佣金成为描述两者交易费用的词汇,通过短视频在社交媒体流行,然后进入传统纸媒的视野中,最后成为官方用语。

2021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共同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2021〕56号),该指导意见第十条明确指出:“(十)督促企业制定修订平台进入退出、订单分配、计件单价、抽成比例、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直接涉及劳动者权益的制度规则和平台算法,充分听取工会或劳动者代表的意见建议,将结果公示并告知劳动者。”抽成就这样出现在了规范性文件中。

此后,包括交通运输部等多个部委也在其规范性文件中使用了“抽成”这个表述。而在今年7月31日公布的《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中,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更是将抽成和佣金并列,成为平台收费的两个不同类别,“本指南所称平台收费,是指平台向平台内经营者提供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佣金、抽成、注册费、手续费、会员费、技术服务费、信息服务费、营销推广费、广告费等形式。平台收取保证金等相关行为,参照适用本指南”。

平台抽成的实质与未来

平台经营者支付给平台的费用从佣金变成抽成,表明了平台所提供的服务——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越来越多样化。这些内容和传统的佣金看起来大不相同,经营者却不得不缴纳相关费用,于是抽成这个词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负面评价,说它体现了平台内经营者对平台的控诉也不为过。

如果认真梳理,我们会发现,平台向商户收取的费用,尽管名目不一,但究其本质,还是商户为使用平台提供的交易场所、技术支持、营销推广等服务而支付的对价,更符合佣金的定义,即企业支付给中间人(平台)的报酬。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表面上平台在制定收费标准时似乎拥有不受约束的权力,在很多商家眼里甚至可以说是独断专行,但考虑到几乎所有的平台都是在公开市场竞争,那么就必然受到市场约束——不只是竞争对手的约束,同时也有支付能力的约束。如果抽成过高,商家自然就会转向其它平台,平台的营收也会随之降低。

就此而言,要让抽成或是佣金摆脱负面评价,关键是要看平台能否创造价值,给商家提高营收和利润,给司机(骑手)增加收入。

为什么抽成在现在会成为一个问题?原因就是近年来相关领域的增速在放缓,从业人员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在减少。一个可供比较的数据是,2019年中国网络零售额的年度增速是16.5%,2024年则是7.2%。

增速降了,人们自然就会对支出格外敏感,而这就是从佣金到抽成的宏观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