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买黄金,买什么?投资是认知的变现,如果没有深刻的认知,很难在理财中赚到钱。
全球资产定价体系正在发生结构性重构。面对特朗普政策带来的经贸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性重塑,以及Web3技术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底层改造,300万亿元居民可投资资产(贝恩咨询数据)面临重新锚定的历史节点。在房地产占比从七成显著回落、权益类资产占比稳步提升至15%的转型期,居民面临的核心选择题已从“买不买”变为“如何配”,资产配置逻辑需要超越传统周期框架,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结构性机会。
黄金年内超60%的涨幅折射出全球货币信任体系的重构,但COMEX金价单日近200美元的剧烈震荡(COMEX黄金价格于10月17日一度触及4392美元/盎司的历史峰值,并于10月18日凌晨跌至4196美元/盎司,并收于4267.9美元/盎司)同时警示着交易风险。
当单一资产波动率显著放大,投资者必须面对一个关键难题:除了黄金,还能买什么?多元配置成为抵御不确定性的关键,但这要求投资者在货币信用重构与技术革命的交汇处,于央行增储黄金的战略动向与居民存款月度波动的短期信号之间,做出审慎的权衡与选择。
货币锚重构下的战略定位与战术风险
今年黄金的强势行情驱动力已超越了传统避险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的文章分析指出,在当前全球贸易、资本和货币体系的重构过程中,大宗商品多以美元定价的体系受到挑战,黄金作为非主权信用资产,其价格支撑因素变得更加坚实。许多国家对美元信任度的下降,转化为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持续多元化,黄金成为重要的配置方向。
尤为重要的是,市场共识出现了分歧。一方将黄金视为全球货币信用重构下的战略性配置良机;另一方则严厉警示黄金交易拥挤所蕴含的剧烈回调风险。银杏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金桐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广文在中国人民大学“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62期)上表示,不仅黄金价格走势存在不确定性,数字黄金如比特币、以太币等加密货币的估值体系也尚未形成明确锚定。这种传统与新兴资产类别的双重不确定性,要求投资者必须理性区分战略配置价值与战术调整必要性。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黄金配置需要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作为对冲货币信用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的工具,黄金在投资组合中的防御性价值依然显著;但作为年内涨幅已超60%的资产,战术配置比例必须严格考量个人的风险预算与回撤承受能力。在货币信用长期重构趋势与短期技术面超买风险之间,执行严格的动态再平衡纪律,比单纯的方向性判断更为重要。
多元资产配置的结构性机遇与挑战
在黄金之外,中国居民资产配置正在呈现多维度拓展的特征。
从配置结构看,中国居民财富结构正经历从储蓄与单一房地产投资为主,逐步向股票、债券、公募基金、私募股权、保险、黄金等大宗商品及跨境资产多元配置转型。中国居民家庭资产中房地产投资占比曾接近七成,近年来比重已经显著下降,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占金融资产的比例已稳步提升至15%左右。
从配置结构看,私募股权、保险、跨境资产等更加多元的配置正在加速。这标志着中国居民财富管理正式进入“后地产时代”。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资产类别的丰富上,更反映了居民投资理念从追求单一资产增值,转向通过多元化、专业化配置以管理风险、追求长期稳健回报的深刻变化。
如果从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上看,中国投资者有望在中美资产的分化中把握重大的结构性机遇。瑞银全球新兴市场股票首席策略师Sunil Tirumalai在新兴市场中继续给予中国超配评级。其分析指出,过去几年,即使忽略中国的AI/互联网股票,该指数其余部分的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也在改善。这种基本面的边际改善,与当前部分资产存在的估值洼地,可能形成正向共振。
联博基金市场策略负责人李长风的观点倾向于,由外部关税政策等力量导致的市场调整,反而降低了上涨过程中积聚的内在风险。他指出,A股市场近十年来第四次持续时间超过150日的上涨周期,主要仍由估值扩张驱动,而非由盈利带动。这为市场通过改革建立更稳定的盈利增长机制留下了空间。随着资本市场生态重塑,社保基金、养老金等长期机构资金的引入,将为市场稳定性和估值体系提供关键支持。
然而,挑战依旧显著。居民日益增长的跨境资产配置需求与国内金融产品供给之间存在矛盾。尽管国内股票、债券等传统产品体系已较为完善,但在绿色金融工具、跨境ETF、商品及衍生品等创新产品上,供给明显不足。这导致现有投资产品之间的风险关联度偏高,容易出现“同涨同跌”的现象,使得居民财富管理难以真正实现分散投资的目的。
投资逻辑再平衡
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正为居民提供资产配置更多空间。10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在“2025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定位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核心功能应从传统的融资渠道转变为激励社会创新和推动财富管理的机制,资本市场生态链亟待进行系统性重塑。第一,改革资产端,为投资者提供与风险相匹配的长期回报;第二,改革资金端,破除制度约束,引入社保基金、养老金等长期机构资金,稳定市场基础;第三,改革制度端,以确保市场透明度为核心,并大幅提升违规违法成本。通过这一系列深刻的生态重塑,将有力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迈向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金融强国建设。
全球经济增长韧性面临严峻考验之际,资产配置的逻辑起点需要被重新锚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刘振亚在“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62期)上强调,资产价格大幅波动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投资者需增强防风险意识,谨慎应对市场变化。全球经济增长韧性面临考验。美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尚存疑问,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效果仍有待观察。同时,中国经济复苏仍面临挑战,房地产行业持续走弱对居民财富与信心造成冲击,AI等技术进步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加剧结构性就业压力。欧洲经济同样不容乐观,德国等传统经济体面临产业挑战,全球增长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市场波动。
从居民存款搬家的月度波动也可以看出,中国投资者的整体风险偏好正在经历复杂的重塑过程。中邮证券研报显示,7月和8月居民存款搬家行为有所加强,但9月居民存款搬家行为有所弱化。部分资金从权益市场回流,这既反映了市场震荡的直接影响,也揭示了投资者教育和对长期投资理念理解的缺失。
300万亿元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不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资源配置能力的考验。投资者需意识到,长期价值的锚定,不在于追逐单一资产的暴涨,而在于理解制度演进、技术创新与社会变迁的深层互动。唯有将资产配置视为一种对未来的投票,方能在不确定性中建立可持续的财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