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园,送别杨振宁
经济观察报  9小时前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铃

10月19日,在绿树掩映的清华大学科学馆门前,人们排起长队,前来吊唁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一天前,杨振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在清华园度过了近30年时光。1929年,他随到清华大学任教的父亲杨武之来到清华园,在这里度过了8年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2003年,妻子杜致礼去世后,杨振宁搬来北京,又回到了清华园。

10月18日至24日期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科学馆一楼设立了杨振宁缅怀室,接受各界人士吊唁。

清华大学科学馆是一座砖红色欧式三层小楼,落成于1919年。这栋楼和杨振宁有很深的渊源,不仅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所在地,也是杨振宁父亲曾经的办公地。10月19日上午,经济观察报记者看到,数百位社会各界人士到科学馆吊唁杨振宁,科学馆门口排起了数十米的长队。

人们排队吊唁杨振宁

10月19日,杨振宁的妻子翁帆撰文怀念杨振宁:“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们都是杨先生的学生”

人群中,有许多是清华大学历届物理系学生,有年轻的在校大学生,也有不少九十年代毕业的校友,他们中的一些人听过杨振宁的课。

清华大学是杨振宁科学生涯的最后一站。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担任名誉主任,两年后,他正式任清华大学教授。

在放置在缅怀室外供人取阅的《杨振宁先生生平》纪念手册中,清华大学写道:“杨振宁以身垂范,以八十多岁高龄继续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亲自参与物理学人才培养工作,为清华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为推动清华大学冷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密码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极大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位在美国工作的物理学学者前两天刚好回国,10月19日就和朋友们一起来缅怀室悼念杨振宁。1999年,他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求学期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高能研究院开设了为期两周的学习班,并为清华大学物理系和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上了一节45分钟左右的导论课,这位学者是听课者之一。

“这堂课非常专业,当时,清华里有基础学这门课的就只有几个人,我每天通勤一小时来清华听课。”这位学者回忆,杨振宁还为学习班请来两名老师,都是他自己的学生,“杨先生引进回来很多科学家,对清华物理的贡献非常大。”

这位学者说,杨振宁去世后,美国学界有两种声音,多数是对杨振宁和其科研成果的怀念和尊敬,也有少数对“杨李之争”的讨论。关于“杨李之争”,杨振宁的态度是“留给后人评判”。

一位91级物理系学生说,杨振宁是大师级科学家、二战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在物理学界是令人仰望的存在。今天,他班里有十几位同学都赶来吊唁杨振宁,其中一位连夜从南京坐卧铺火车赶回北京。在科学馆旁的大礼堂门前,这些老同学合影留念,“我们物理系的都相当于是杨振宁的学生”。

清华大学物理系校友唐永新向记者展示了他1999年与杨振宁的一张合影。当时,作为清华大学军乐队的一员,他和队员们一起簇拥着刚刚回国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理科楼门前留下了珍贵合影。

唐永新展示的与杨振宁的合影

杨振宁去世当天,唐永新在朋友圈写道:“直到他走的那一刻,才知道关于宇称不守恒的诺贝尔奖只是一个开端。实际上,除去很可能不存在的引力,他统一了宇宙所有作用力。无法保留大师的思维是整个宇宙的巨大损失。”

永远的怀念

一位年轻女士骑车路过排队的人群,停下来对小女儿说:“走,我们去送别一位故人。”

“故人是谁呀?”小女孩问。“是一位很伟大的科学家。”她的妈妈回答。

在排队吊唁的人群中,有不少人带着孩子前来。这些比杨振宁小近100岁的孩子,很多并不了解他们缅怀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只是在父母的教导下,向缅怀室里的杨振宁遗像三鞠躬。

缅怀室外

一名年轻的初中物理老师从天津赶来吊唁。他乘坐早晨7点20分的早班高铁赶来,当天下午还要赶回学校上课。他拍摄了一些现场照片和视频素材,准备制作一份纪念视频,在班会课上给同学们播放。他希望学生们都能了解和记住身为科学家的杨振宁。

一名来自广西桂林的清华大学大一新生带着一束鲜花前来吊唁,这束花是他受家乡的大学生联合会委托带来的。花束的卡片上写着“敬献杨振宁先生,永远怀念”。在学校附近的花店买花时,他发现有许多人来买送给杨振宁的花束。

“一想到杨老,我就会想到邓老。我入校时观看了学校的话剧《马兰花开》(讲述邓稼先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奋斗的故事),非常感人。”这位学生说。

另一位带着鲜花前来吊唁的大学生在外校念书,但从小生活在清华园,经常听到杨振宁的事迹。“这样一位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物离开,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正好这里有纪念活动,离我们如此之近,当然要来缅怀他。”

在缅怀室的菊花从中,记者看到一张白色的纸张,上面有八个手写字:功在世界,怀揣家园。

科学馆的一间办公室里,放着一块充满科幻感的黑色立方体,那是清华大学给杨振宁的90岁生日礼物:四个侧面分别是他在场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领域的13项重要贡献。其中,宇称不守恒与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科学界公认的杨振宁最具突破性也最具代表性的成就。

距离科学馆800米处,有一栋乳白色二层小楼,掩映在绿树中,十分僻静,这是杨振宁回国后在清华园的居所。吊唁后,一些人徘徊在这栋小楼外,几支黄色菊花被放置在楼前的草地上。

目前,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官网均为黑白,和人们一起送别杨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