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十年启示:让市场的部分归市场
经济观察报  6小时前

问世十年的惠民保,正处在市场出清的调整阶段。

复旦大学发布的《2025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以下简称《知识图谱》)显示,2023—2024年,各地正常运营的惠民保产品占比由 74.3%降至 66.78%,2024—2025年7月继续下降至65.54%。产品数量的收缩,正是参保率不及预期、风险池扩容困难的市场表现。

惠民保最早于2015年在深圳出现,202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推广初期,惠民保凭借政府背书、低保费、投保低门槛等优势迅速覆盖全国。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共推出313款惠民保产品,累计参保人次超1.71亿。

作为普惠型补充医疗险,惠民保的保障责任包括医保目录内外的住院自付费用、特定药品费用三部分,在解决居民自付医药费过高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创新药械多元支付白皮书》显示,2024年商业健康险针对创新药械的总赔付额约为124亿元,惠民保占比达15%。

但是,既无法像纯商业保险那样自由定价、精准风控,又不能像社会保险那样强制参保、财政托底,这是惠民保在设计和运营中一直面临的挑战。

与其他商业健康险相比,惠民保兼具准公共产品和商业化产品的双重属性——项目的发起和推进由地方医保局主导,但没有政府补贴,居民自愿投保,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实际的投保过程中,由于在投保端不限人群和既往病症,大量患病人群参与其中,并不断沉淀;在产品设计上,由于其衔接基本医保的定位,惠民保往往设置了1万—1.5万元的理赔门槛(2024年职工医保参保人员次均住院费用为11707元),大量投保人群因没有获得理赔而丧失了继续投保的积极性,各地惠民保的参保率呈现下滑态势,部分惠民保项目陷入了“死亡螺旋”的阴云中。

有些地区的医保局还对惠民保的赔付率提出了明确要求(部分地区要求达到80%),赔付不达标的需要进行二次赔付,这进一步加大了死亡螺旋的风险,个别项目运行一年就因难以持续而停摆。

2023年曾有学术报告对惠民保的参保率进行统计,当年公开参保率数据的53款惠民保产品,平均参保率仅为18.9%,低于学界认为的单一险种能够有效分散风险的参保率临界值(70%—80%)。

近几年来,为了提升惠民保的参保率,不少地区对惠民保产品进行了迭代,例如将参保人群拓展至灵活就业人群和异地医保参保人群,在缴费方式上允许使用个人医保账户余额缴费等,这些举措在提升参保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医保部门从推动者不自觉地变成了“担保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变得模糊,参保率的提升也会面临边际递减。

其实,在市场化的运作中,政府应摒弃短期主义,更多承担制度建设的铺路搭桥责任,推动数据管理的开放共享。

这也有助于提高商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商业保险公司需明确自身在惠民保项目中的风险承担角色,加大创新投入,遵循风险对价原则,实现差异化定价。当前市场上的惠民保产品,多采用统一定价。商业保险公司应当基于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相应的责任分级或费率分组,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公平性和适配性。

在一些惠民保项目的运营过程中,也存在保障责任不清、定价基础薄弱、产品高度同质化、销售误导等问题,这不仅削弱了商业医疗险的风险保障功能,也对行业声誉和消费者信心造成了负面影响。

面对参保率下滑的考验,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应努力向健康管理服务商转变,通过数据分析开发更精准的风控模型,通过增值服务提升用户黏性,通过产品创新满足多样化需求。近几年,不少地区的惠民保项目新增了上门护理、洗牙、癌症筛查等健康管理服务,但因传播不足,服务可获得性仍较低。

从基本医保到大病保险,再到惠民保和商业健康险,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正不断完善。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惠民保承载了政府、险企和参保用户的多方期待。政府“看得见的手”克制一点,让市场的部分归市场,才能共同托举这个惠及亿万人群的民生项目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