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000001.SZ)10月24日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交了202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2025年1—9月,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006.68亿元,同比下降9.8%,一方面受贷款利率下行和业务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1—9月净息差1.79%,较去年同期下降14个基点;另一方面受市场波动影响,债券投资等业务非利息净收入下降。今年前三季度,平安银行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383.39亿元,同比下降3.5%。同时,通过加强资产质量管控,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259.89亿元,同比下降18.8%。
在盈利指标承压的同时,资产质量指标呈现出复杂变化。截至9月末,不良贷款率1.05%,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29.60%,较2024年末的250.71%下降了21.11个百分点。这一变动背后既包含主动的财务安排,也隐含对未来资产质量走势的判断。不良贷款率的微幅改善与拨备覆盖率的明显回落形成对比,这一组合反映了银行在利润压力与风险管控之间的平衡抉择。
不良率微降 结构性优化与风险出清并行
根据三季报披露,2025年9月末,平安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为3.4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在信贷规模温和扩张的同时,不良贷款余额为358.9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3亿元,不良贷款率则由1.06%微降至1.05%。
这一微小变化背后,是贷款结构的持续调整与风险资产的主动处置。从五级分类看,关注类贷款余额为593.30亿元,较上年末减少8.7%,占比由1.93%降至1.74%,表明潜在风险敞口正在收窄。可疑类贷款余额下降12.2%,损失类贷款上升4.3%,次级类贷款上升9.7%,反映出银行对风险资产的认定趋于审慎,同时加快了对已暴露风险的分类与处置。
平安银行管理层在“讨论与分析”中指出,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中小企业和个人还款能力有所恢复。在此背景下,银行强化了资产质量管控手段,持续加大问题资产清收处置力度。2025年1—9月,该行核销贷款328.93亿元,收回不良资产总额260.20亿元,其中现金收回占比达97.9%。这一系列动作,有效缓解了不良生成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相关风险仍是市场关注焦点。截至9月末,承担信用风险的涉房业务(包括房地产相关的实有及或有信贷、自营债券投资、自营非标投资等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余额为2,662.3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71.03亿元。其中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269.9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82.28亿元。尽管整体涉房贷款不良率上升至2.20%,但开发贷仅占总贷款的2.1%,且97.6%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及大湾区、长三角区域,抵押率控制在40.4%,风险集中度较低。这表明,银行在行业调整期主动压降高风险敞口,风险暴露已被纳入可控范围。国信证券研报认为,平安银行三季报披露的数据整体来看,公司资产质量平稳,风险抵补能力良好。
拨备覆盖率回落 主动释放利润,还是风险缓冲减弱?
拨备覆盖率从年初的250.71%降至229.60%,降幅达21.11个百分点。天风证券研报认为,拨备计提规模较去年同期释放约60.25亿元利润空间,有效支持利润增速向上改善。
拨备覆盖率是衡量银行应对未来贷款损失能力的重要指标。监管要求不低于130%,而股份制银行普遍维持在200%以上。平安银行当前水平虽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监管底线,且高于多数同业。其拨贷比为2.41%,较年初下降0.25个百分点,与拨备覆盖率的下行趋势一致。
这一调整并非被动,而是银行在资产质量趋于稳定背景下的主动选择。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降至259.89亿元,同比下降18.8%。这意味着银行计提的拨备减少,从而在利润端形成一定支撑。
截至9月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升至9.52%,一级资本充足率升至11.06%,资本充足率升至13.48%,较上年末均有所提高。拨备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后,可释放部分资本占用,增强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为未来信贷投放预留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拨备水平的下降也需警惕潜在风险。若未来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或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领域风险进一步暴露,当前的拨备缓冲空间是否足够?管理层在报告中强调“保持良好的风险抵补水平,牢牢守住资产质量底线”,表明其对风险的警惕并未放松。逾期9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仍高达348.55%,逾期6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为296.30%,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对已逾期资产的覆盖依然充分。
当前,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十字路口。如何平衡服务实体经济、落实让利政策与保持自身商业可持续性,是每家银行必须面对的课题。平安银行通过强化资本管理、严控成本、夯实资产质量来应对短期业绩波动,其战略定力值得关注。未来,宏观经济环境的修复程度、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化解进展,以及其自身战略执行的有效性,将共同决定业绩拐点何时出现。对于投资者和市场观察者而言,平安银行的这份三季报,不仅是一份业绩成绩单,更是一个观察中国银行业如何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