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AN METRO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泉城处处洋溢着欢聚的节日氛围。当人们沉浸在假期的悠闲中时,6号线东段的空载试运行工作仍在紧张而有序地推进。一辆辆列车穿梭于隧道之中,为顺利开通运营做最后的冲刺。在飞驰的地铁背后,有这样一个团队,始终坚守岗位,用信念丈量前路,用专业铸就安全——他们就是被称为地铁“最强大脑”的6号线调度团队。
PART.01
精雕细琢,夯实安全根基
薛振龙是这个团队中的一位资深调度员,也是一名值班主任,曾荣获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职工组)优胜奖,先后被评为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新时代岗位建功劳动竞赛标兵个人、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奖项。丰富的调度工作及运营筹备经验,让他十分清楚,规章与标准是调度工作稳健运行的根本法度,运营筹备初期便与团队着手编制各项规章。
从《行车组织规则》到《调度应急处置规定》,从救援路径梳理到各类预案推演,6号线调度团队在运营筹备关键阶段,斟酌每一条文本、模拟每一类场景,构建起一套科学严谨、覆盖全面、响应高效的标准体系。
脚上有泥、心中有图、指挥有据。调度工作从不止于指挥大厅的方寸屏幕,更延伸至隧道的每一个角落。调度团队多次深入轨行区开展系统性踏勘,错综复杂的线缆、幽暗的隧道,团队采用“分区包干 + 交叉复核”机制,细致探照道岔结构、信号机位与接触网走向,辨析每一处潜在风险,累计辨识各类风险点30余处,拍摄现场照片逾5000张,一沓厚厚的踏勘实录与风险手册,是他们对安全底线的坚持,更是对市民乘客无言的守护。
PART.02
勤学笃行,精研技术核心
面对全新系统,调度团队开展多轮现场教学活动,在凤凰路站(工程名)闪烁的施工警示灯下,细致剖析全新站台门结构与列车联动逻辑,将站台处PSL盘上的每个操作按键都牢记于心,“想要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下达精确的指令,必须深入现场了解设备。”在列车驾驶室内,通过实际操作,深入学习无人驾驶模式切换与安全冗余设计,完成从图纸到现实的认知跨越。团队成员实训笔记中写道:“把书面的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转化为深刻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丘壑,手下有方圆,在分秒间做出准确判断。”
为吃透新系统核心技术,团队还主动对接设备厂商与建设单位,邀请技术专家开展系统性培训,从系统原理到应急处突流程,逐项拆解、深入研学。通过“理论 + 实操”的双重打磨,为6号线东段顺利开通运营锻造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
PART.03
打磨细节,优化运营品质
新线调试千头万绪,系统间的匹配与稳定直接关乎运营品质。6号调度团队协同作战,参与信号、通信、综合监控等多专业系统的联调联试,并建立“日对接、周协调、月总结”多层次沟通机制,确保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从运营实际需求出发,团队针对系统稳定性提出17项优化建议,对控制界面提出16处改进方案,让操作流程更贴合调度员作业习惯,并结合以往线路运营经验,优化分级响应机制,将潜在故障处理时间缩短30%。
在列车动态测试期间,团队组建专项跟踪小组全程跟进,详细记录列车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数据,精准采集制动曲线信息,掌握列车运行特性,并建立涵盖不同坡度、弯道、载荷条件的数据库,为日后行车组织与调度指挥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依据。
从规章的逐项推敲到隧道的步步勘验,从深入学习新系统到精准校对数据,这支团队以汗水诠释担当,用智慧守护安全。在与家人团聚、休息放松的假期,他们选择在岗位默默守护,为泉城市民未来每一次的安全便捷全力以赴,让6号线东段的成长,成为献给这座城市一份美好的节日承诺。
通讯员:宣传部、调度票务部
编辑:王芸芸
校对:李真
审核:张辉
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
作者:济南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