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黄敏
7月15日,在珞石机器人生产车间,一边是机器人龙头企业的机器人秀“看家本领”,一边是机器人产线繁忙作业。这场开在车间的见面会,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山东机器人的智能与可能性。
从产业角度看,机器人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走进车间,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这场见面会,更是山东机器人努力赋能千行百业的成果。
山东机器人所斩获的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背后,正来源于这股“生命源泉”的支撑。
“掘”出全国第一
爬泰山、做家务、弹钢琴、分拣水果……这不是在炫技,而是山东造机器人探索应用场景边界的尝试。
在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珞石”)生产车间,展示着性能各异的机器人,码垛、焊接、3C检测上下料、柔性装配……身怀这些绝技的机器人已在电子制造、汽车、光伏、锂电、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多个行业上岗赋能生产。
比如,在汽车行业,珞石与小米、赛力斯等车企合作,实现了机器人在焊接、打磨、检测等环节的高端应用,逐步打破国外机器人在汽车整车厂领域的垄断;在光伏行业,广泛应用在电池片插片、组件等工序环节。
在山东造机器人的助力下,生产制造更加智能、精准。比如,珞石机器人柔性协作臂助力电子信息头部企业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卫邦智能配药机器人提高药品调配精度10倍以上,降低细胞毒性污染95%;国网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巡检效率从小时级锐减至分钟级……
机器人与场景精准适配,真正解决痛点,实用、好用、耐用,方能赢得市场青睐。
“2024年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协作机器人整机销量超8000台,位于国产机器人出货量第四位,其中柔性协作机器人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一。”珞石董事长庹华表示。
深耕家电市场的海尔,深谙消费者需求与痛点,不断拓展产业边界,在家庭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清洁机器人年出货量接近百万台规模。今年推出的外骨骼机器人月销达千台左右,基本能做到行业第一。”海尔机器人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战略总监丛大超说。
瞄准产业链核心部件需求,淄博企业纽氏达特将精密行星减速机做成全国销冠、全球第二,年出货量超70万套。
出货量名列前茅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深耕与挖掘——10年来,珞石研发投入累计超10亿元,累计融资超过17亿元;海尔通过多年积淀,在全球有4亿+的家庭用户,有160+的工厂和园区,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10万+企业;纽氏达特已在减速机领域深耕19年……
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产业发展正处于风口。在这个赛道,每个迎风起飞的山东企业,并非一蹴而就,持久的深耕、技术创新与精准的场景赋能,成为企业捕捉市场机遇的法门。“没有硬核技术,就没有产业话语权。”庹华感慨。
市场足够大,但竞争也相当激烈。在机器人领域持续深耕的鲁企,“掘”出的一个个国内第一,正是硬实力的见证。
探路技术创新
在从业者看来,机器人要达到万亿的市场规模,对应就要达到百万台的产量,这就要求机器人必须走进家庭和工厂两个最大的应用场景。事实上,无论工厂还是家庭应用场景,都相当复杂。很多情况下,机器人需要为特定场景量身打造。而要想征服细分的应用场景,并非易事。那些愿意做难而正确的事的探路者,正是行业应用得以拓展的关键。
2025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的元年,风头正劲。在纽氏达特行星减速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奇看来,人形机器人或者称作智能机器人是未来可以比肩新能源汽车一样的万亿产业。山东的企业也在抢抓这一发展风口。
6月18日,作为业界首个攀爬泰山的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完成在泰山盘道的拉练测试。从测试情况看,其攀爬台阶的高度可以做到25厘米,走路速度最大可以达到3米/秒,在国内已是一流水平。
“基于10年的腿足式机器人技术积累,2024年初不到2个月的时间我们开发出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创业界开发速度纪录。”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永告诉新黄河记者,研发的过程就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就像养孩子一样,整天教它去走、跑、爬楼梯,教它去适应各种复杂的场景。
作为一家企业,活下去是首要的问题。应当看到,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应用尚未大面积爆发,深耕该领域的企业需要有足够的定力、研发实力与经济实力。
面对这种情况,范永认为,人形机器人被国际公认为是机器人技术的集大成者和制高点,必将引领机器人产业链创新发展。未来10年,人形机器人将率先应用于工业、特种危险环境等领域,最后进入家庭。接下来,公司将持续加大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投入,深耕腿足式机器人产品应用市场。
其实,除了人形机器人,面对机器人产业庞大的市场,更多的应用场景等着从业者去开拓。
丛大超也清晰地认识到,具身智能机器人还处于产品发展的早期阶段,要想抢滩市场,做先进技术创新的“探路者”十分必要。
在现有家庭机器人研发基础上,海尔逐步细化用户需求,朝着垂域专业机器人方向努力。“目前在做的洗护机器人,已可以实现衣物的抓取,下一步会逐步发展晾晒、叠衣服等综合功能。”丛大超表示。
埋头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为商业化铺路也十分必要。丛大超表示,海尔以实验室技术突破为根,场景化商业闭环为果,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以商业化为先牵引,让前沿AI技术“随研随产”。
山东也在以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对2025年年销售额首次突破5000万元的人形机器人整机生产企业、超过2000万元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企业,按规定分别给予单户企业最高800万元、300万元奖补。
正是这些愿意在前沿领域、空白领域深耕的探路者,让山东机器人产业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链”动未来
亮相见面会的4家知名品牌企业,可谓山东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山东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已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机器人制造基地。
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末,山东拥有机器人上下游企业200余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近30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今年1-5月,山东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72.4%。
特别是,山东机器人产业集聚效应加速凸显,已形成覆盖研发设计、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售后服务等主要环节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
从企业发展看,链式发展已成为资源整合、产业带动和应用牵引的结果。
“从北京迁址济宁邹城以来,珞石已吸引上游零部件企业苏州明池、科本电气,下游系统集成商天达航科等20余家配套企业落户济宁,正深化机器人产业链协同创新,加速打造创新型机器人产业集群。”庹华告诉新黄河记者。
作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纽氏达特行星减速机已装备智元、众擎、优宝特等人形机器人企业以及蔚来汽车换电站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台人形机器人身上,这样的核心部件需要装载约30个,占整机成本的30%—40%。”刘奇介绍,山东在该领域的率先突破,为产业链的发展抢占了先机。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纽氏达特正加快建设150万台精密减速机及关节模组,达产后,将超越日本nidec成为全球第一。
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热浪,山东正推动应用牵引,加速抢滩机器人产业。按照《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到2027年,全省机器人制造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打造全国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应用新高地。
在“串珠”成链、卡位入链过程中,山东机器人企业正为未来高质量发展蓄积新动能,为山东走在前挑大梁构筑更坚实的支撑。
摄影:徐超 编辑:杨子梦 美编:邱晓波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