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读汇源控制权争夺:新董事会合法性存疑,公司或陷管理僵局|大鱼财经
新黄河  3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杜林  

从管理层发布公开信到工会发函激烈抵制,北京汇源(下称“汇源”)与控股股东诸暨文盛汇(下称“文盛汇”)的控制权争夺已全面公开化。8月11日临时股东会强行召开后,公司或面临“两个董事会”并存的治理难题。这场纷争在法律层面应如何解读?15 日,长期关注公司法的广东兆睿佳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张江多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从多角度对事件进行解读。

核心争议:

16亿承诺与“股权失权”反制

汇源所有指控的根源,是文盛汇承诺的16亿元投资,尚有8.5亿元逾期未付。但张江多查询工商登记发现,文盛汇认缴的约6.4亿元出资已于2023年6月全部实缴。

这意味着,16亿元的投资承诺很可能源于一份未公开的《增资协议》。张江多表示,“如果增资协议存在且认缴期限已到,文盛汇就构成了出资违约。”

在此情况下,汇源有两个反制选择:一是起诉要求其继续履约;二是动用公司法中重要的股东失权制度。根据公司法第五十二条,汇源董事会可书面催缴,给予60天宽限期,若期满仍未缴纳,即可通过决议发出“失权通知”,宣布其未缴纳出资对应的股权份额作废。

法律死结:

为何出资不足仍能控制董事会?

外界普遍困惑的是,文盛汇出资存疑,为何还能控制董事会?

张江多解释了其中的法律逻辑:股东权利默认按认缴出资比例行使。文盛汇手握60%认缴股权,拥有否决权,可以阻止任何试图按实缴比例重新分配权力的章程修改。

更关键的是,董事会的控制权由公司章程决定,与股东是否足额实缴没有直接关系。“如果章程是基于文盛汇60%股权而给予其多数董事提名权,且没有‘出资违约则提名权失效’的条款,那么其对董事会的控制就是有效的。”这暴露了当初重整方案可能存在的治理漏洞:控制权的交割,未能与出资义务的履行进行有效绑定。

现实僵局:

新董事会“合法”但难接管

8月11日,股东会已选出新“董事会”,但汇源工会号召员工抵制,公司或许由此陷入对峙。

张江多分析,从法律上讲,股东会选举董事的决议,在被法院判决无效前,原则上是有效的,这意味着新选举的董事会具备了初步的合法性。

但现实情况更为复杂。公司的公章、银行账户等核心资产,如章程有规定,法律上应归属新“董事会”,但在完成工商登记变更、进行实际交割前,原管理层很可能继续掌控。工会的抵制虽然属于公司内部行为,但它会使新“董事会”的指令无法执行,导致其无法有效行使权力。

管控悬空:

外部合作或暂停,内部运营承压

管理权的争议直接导致了公司管控权的“悬空”状态。

张江多判断,在此期间,外部审慎的合作伙伴很可能会暂停与汇源签订新的重大合同。因为新“董事会”签署的合同虽然原则有效,但由于内部纷争已公开化,交易对方可能被认定为知情。一旦选举决议被法院推翻,相关合同可能因恶意串通被认定无效。

对内而言,新管理层关于薪酬发放等维持基本运营的指令具备法律效力,但涉及重大资产处置、对外担保等重大事项,仍需按章程规定经过有效的决议程序,在当前对峙局面下恐难实现。

张江多表示,新旧管理层的对峙很可能导致管理权无法交割、工商登记无法变更,公司将陷入事实上的僵局,面临一段漫长而危险的管控权悬空期。

这场纷争如何破局?张江多指出了两条法律路径。

短期路径是就8月11日股东会的程序问题提起诉讼。根据公司法,如存在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法等情形,股东可在60日内请求法院撤销决议。

长期根本之策则是围绕出资违约,考虑是否动用“股权失权”制度。但这需要通过董事会决议,而目前董事会的控制权本身就在争议之中,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

新黄河记者尝试联系北京汇源与诸暨文盛汇,以求证事件细节,但截至发稿前,两家公司均未予以置评。在法律的最终裁决落地前,汇源的控制权之争仍将持续。

编辑:刘梅梅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