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与铀矿实现重大找矿突破!
在总结“十四五”找矿突破标志性成果时,自然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许大纯把能源矿产列在第一位。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新增油气储量大幅增长,保障了我国石油稳产2亿吨,天然气产量超过2400亿方。
铀矿方面的重大突破,主要是在甘肃泾川和黑龙江嘉荫探获两个特大型铀矿,夯实伊犁、鄂尔多斯等5个大型铀矿基地资源基础,为我国铀矿资源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础。
说起油气新增储量,就要强调海洋特别是深海重要性。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在南海发现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陵水36-1气田,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说,目前海洋油气成为我国增储上产的主力,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的70%以上。
在油气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陆地、近海潜力有限的情况下,向深海要能源意义重大。
深海勘探开发是当今世界科技含量最高、挑战最大的领域之一。走向深海,意味着攻克超深水钻井平台、深海海底钻井船、水下生产系统、深水流动安全保障等“卡脖子”技术,带动物探、钻井、船舶制造、钢管、焊接、水下机器人(ROV)、远程控制、应急救援等发展。
孙书贤如数家珍:我国首艘排水量达42600吨、钻深达11000米的“梦想”号正式入列,综合钻探性能全球领先;建成全球首座10万吨级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海油观澜号”浮式风电平台、“奋斗者”号深潜器等大国重器相继建成使用。
这不只是多产几桶油、多采几方气的问题。谁掌握了深海开发技术,谁就掌握了打开未来资源宝库的钥匙。
油气关乎经济当下平稳运行,铀关乎能源保障的未来。
铀是核电站燃料,对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核能不仅可以完美替代煤电,还不受天气季节影响而与风光水电互补。
一小块铀燃料发出的电量,相当于巨量的煤炭或油气,且易于以相对低成本建立长期战略储备,对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实现低碳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编辑:刘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