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要建造自己的人生长城丨书评·乱花迷眼
新黄河  2天前 17:38

新黄河记者:江丹  

人到中年后,发现中年人的生活没有之前想象得那么牢固,它甚至走向了一个对立面,虽然不至于全面崩塌,但需要时时修补,甚至重建。

大概在20岁的时候,中年人的生活意味着一种未来,而到了40岁,它就是现实的一种。人们总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无所不能,可实际上,任何想象也都是有局限性的,没有无所不能的人,也没有无所不能的人生。

年轻人总是鄙视“日复一日”的生活,认为那是一种无聊且固化的重复,但现在来看,它还表示秩序的稳定。在中年这个阶段,有的人特别需要这种稳定,比如家里的小孩有稳定的照看,应该没有一个妈妈想要在家庭和职场之间做取舍。再比如,情绪始终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这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品质。

或许我们应该对包括人生在内的万事万物的态度自然一些,不要有那么多的预设和评判,那么肯定可能会多过否定,收获可能会多过失去,更重要的是,我们可能会因此重返生活的细节,不再以笼统的牢固或者对立面去概括它。生活是什么样子,哪怕是“日复一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当我们想要回答它们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可能已经丧失了描述细节的能力。

去关注细节的启发来自梭罗的《种子的信仰》。在其中一段,梭罗写雷雨后柳树如何播撒自己的种子。“下午一场雨歇过后,我站在米尔大坝上放眼望去,四处都弥漫着某种绒毛,离地不过一房高。起初我还误以为是羽毛或从某个房间飞出的棉绒。它忽起忽落,好似一群飞舞的蜉蝣,又像大块跳动的白色尘埃,还不时地落到地面上,转而我又猜想它是某种翼薄如纱的昆虫。建筑之间和房上拂来的微风吹送着这些绒絮,沿着街道穿行的一股气流继续飞行。西边天空的乌云仍徘徊未散,在其映衬之下,潮湿空气中飞舞的这些小绒絮尤为明显。商店店主也来到门口,站在那里想弄清楚这是些什么东西。其实也不过就是些银柳的绒毛,一场雨落柳絮于是松动下来,然后带着其中微小的黑色种子开始四处飘荡。刚刚被雨水打湿的土地则是为这些种子提供了落地生根的绝佳时机。”

对很多人来说,或许只有在童年的时候才有对这些细节的注意力,去仔细观察柳树种子的飞舞和落地,去思考它们如何扎根,如何长出新的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注意力渐渐被别的事情所占据,我们把太多事情当作理所当然,习以为常到可能视而不见。特别是在都市生活中,当柳絮在春天飘起来的时候,比起种子,我们讨论更多的可能是过敏。事实上,我们已经错过了种子对生机的渴望,以及在寻找生机过程中的坚韧。

“尽管每年弥漫于空气中的柳绵都携带着种子飞往四方,林间、洼地的每一处间隙都可寻得柳树种子的踪迹,但最终可长成灌木或柳树的种子仅有其中的百万分之一。可是,这已然足够,大自然的目的也已全然达到。”

如果我们像梭罗对种子的描述一样重新拾起对生活的耐心,那么包括中年阶段在内的各种生活是不是就可以因为扎实的细节支撑而变得更牢固一些。我们去掉生活里那些概念化的符号,拒绝任何一次浪潮的裹挟,用一块块确切的砖石建立起自己的人生长城。我们不再把美好寄予不可知的未来,而是将它亲手植于当下;我们也不再把稳定的秩序托于他人,而是将其投于自我内核的强大。种子的任务扎根长出新的树,我们的任务亦如是。

“林火过后的土地又见新芽,这并不足为奇。有的林木年头儿不久,或是长势不佳,但只要根系未遭林火损害,均仍可在此生长(如果林木不复存在,它们便难以存活)。此外,地面经火一番清理,种子便更利于在此扎根了。”《种子的信仰》中如是写道。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