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苏冉
面对国内过万亿规模的低空经济市场,谁应为风险买单?9月11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平安产险总经理史良洵公开表示,公司已累计承保超15万架无人机,提供风险保障超过900亿元,为无人机、航空器提供赔付金额超11.7亿元。
事实上,被业界称为“空中车险”的低空经济保险赛道尚处于起步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超30家保险公司正在积极布局无人机保险市场,产品数量多达上百款。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业在无人机领域仍面临风险定价复杂、技术能力缺口及消费者认识不清等诸多待解难题。对于险企来说,这一崭新赛道是机会还是挑战,仍需时间观察。
低空经济,是指通常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可延伸至不超过3000米的空域,以有人或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多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去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生效,这标志着我国无人驾驶航空产业步入了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去年以来,低空经济在全国各地持续升温。多个省级行政区纷纷发布具体政策文件,一些地方政府还建立了专门的产业基金,为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中国民用航空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然而,在低空经济产业崛起的同时,无人机的安全谁来守护?
去年7月,人保财险发布了全国首个“低空飞行器专属保险”,全面保障了财产损失、第三者责任以及上机人员责任等主要风险,并覆盖链路丢失、操作失误、外部撞击等特殊风险,可由企业自主选择灵活投保,精准填补了低空经济保险产品的空白。
紧接着,去年9月,中再产险与太保产险共同发布“低空经济第三者责任险”保险创新成果,系统性地构建核心条款、承保指引和服务规范等准则,成果中的核心条款已成为国内首个无人驾驶航空第三者责任保险地区示范性条款。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已有超30家保险公司布局无人机保险市场,产品数量多达上百款,涵盖“基础责任险”“设备损失险”“综合保障险” 等多种类型,还细分出“个人版”“企业版”“行业定制版”等。
相较保险公司的积极尝试入局,政策配套方面则稍显“迟缓”。直到今年7月,深圳市才发布了全国首个《深圳地区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服务指引》,这份被业界视为行业里程碑的规范性文件,针对无人机保险领域建立了系统性的承保与理赔标准框架。如要求条款名称应当包含并体现“无人机”等字样,不得以恶意低价扰乱市场等。
不过,与车险等成熟产品相比,低空经济保险的风险状况更加复杂,加上无人机应用仍属于新兴事物,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要深度挖掘“空中车险”的潜力,还需要险企加大研究力度,创新产品和运营模式。
“无人机类型多样,且面临新型应用场景,目前行业缺乏长期、细分的风险数据积累,这导致保险公司难以精准量化风险,定价较为粗放。”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支培元认为,技术层面实现与政府监管系统的数字化连接需要保险公司投入大量资源,中小险企可能面临技术壁垒;消费者认知仍有较大空间,许多无人机使用者对保险义务认识不清。
对此,浙商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王小亭此前撰文称,保险公司应结合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风险模式与客户需求,推出定制化的方案。比如,在物流领域,推出针对无人机运输货物的损坏、丢失风险等专项保赔方案。此外,保险公司还应探索建立灵活的保费费率调整机制,结合无人机的飞行记录、风险管控水平等因素进行保费的调整。
针对如何解决历史数据缺乏,难以准确评估风险的问题,有专家表示,保险公司可与无人机制造商、运营商合作,收集飞行数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提高风险评估准确性。
值得一提的是,9月11日,平安产险发布的《低空经济新兴风险治理与保险创新白皮书》认为,面对低空经济“市场容量大、投保主体类型多、事故多且散”的特点,需打破传统通用航空保险的服务惯性,构建高效、便捷、全流程的线上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
有法律专业人士认为,随着无人机规模和体量的持续增长、适配多种应用场景的无人机不断丰富,保险需求也将提升,低空经济想要飞得又“稳”又“好”,亟须建立“保险兜底风险、法律划定边界、技术固化证据”的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完善无人机产品相关的保险制度、加强相关领域的法律建设、完善无人机产品保险责任认定机制,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痛点问题。
编辑:陈彤彤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