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评论员:李明
9月23日,全国首例职场性侵获工伤认定案的劳动争议纠纷部分开庭审理。在法庭门口,受害人崔丽丽从车里拿出了事发当天穿着的长袖、衬衣、鞋子。她说,这身行头曾经是耻辱,如今再次步入法庭,这是战袍,“衣服和鞋子将共同见证,我是怎样去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益的!”在相关评论区,人们为她的勇敢而动容。
崔丽丽换上事发当时衬衣和鞋子步入法庭 图源潮新闻
在场的媒体捕捉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细节——“即便崔丽丽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再次穿上这个衣服的时候,她声音出现颤抖和嘶哑,她的老公在一旁拍肩安慰。”
时针拨回。2023年9月22日一次商务酒宴,作为公司销售总监的崔丽丽受公司指派赴杭州出差,期间参加商务宴请后醉酒,遭到公司实控人(总经理)王某性侵,从此,其人生轨迹开始改变。
澎湃新闻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曾发布《职场性侵发生后的一年,崔丽丽的重建》一文,这篇报道非常详实地记录了崔丽丽的个体遭遇与心路历程。从最初发现被侵犯后的纠结与忧虑,羞耻与自责,到决定维权时,一边拖着病体维权,一边翻看案例资料和法律法规,以及维权过程中频频袭来的噩梦和躯体化症状,这是其如今战袍加身的来时路,而这种高昂的维权成本也是不少女性望而却步的。
在职场性骚扰乃至性侵中,作为受害的一方,往往第一时间要考虑的是讨公道的成本,是对方的反扑、公司的排挤、身边人的异样,是人生的脱轨以及打拼多年积累的资本可能在一瞬间脆断,而施暴者却能隐身,继续在自己的人生坐标系里闲庭信步,这是崔丽丽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困境。
澎湃新闻的上述报道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文字“视频下面,很多人在评论中说她‘勇敢’,但这是她最不喜欢听到的两个字。她说这就是她的性格,一直都很勇敢面对任何事情,遇到比她高、比她壮的男生,欺负其他的女生,她敢拿起椅子砸过去。就算对方是老板,她也不会屈从,不会害怕。她并非因为这件事变得勇敢,她更希望别人看到自己智慧地处理了这件事。”
围绕在崔丽丽身上关于“勇敢”的感动与讨论,似乎也在暗示着,只有个体足够无畏,足够坚强,足够抗击打才能获得应有的公平正义——人们愿意看到受害者拼命反击的故事,却不经意间忽视了反击的成本为何需要受害者独自承担?这未免淡化了反职场性骚扰与性侵的公共责任。
一直以来,女性员工酒后遭遇性骚扰是不少人的隐痛。“全国首例”的胜利欢呼背后,恰恰又是一个个不被看见的崔丽丽,她们在黑暗中捂着流血的伤口,她们的境遇该如何改善,她们的伤口该如何愈合,这才是制度公正的本义。
当然,笔者在崔丽丽的评论区也看到了不少围观网友的阴阳怪气。必须强调的是,职场性骚扰与性侵,本质是一种权力的霸凌。无论围观者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对身边发生的性骚扰坚决抵制,因为这种不受约束、肆意妄为的职场权力不只是会侵害女性,男性打工人一样也会深受其害,对被性骚扰者进行冷嘲热讽甚至规劝当事人“顾大局”的看客,终有一天也会被这种不受约束的权力反噬。
崔丽丽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她有体贴善良的丈夫,有关怀她的朋友,崔丽丽的勇敢值得赞许,但她的勇敢似乎又不那么具有代表性。因此,此案最大的公共价值恰恰是相比个体的勇敢,是否还有勇敢的制度站出来为这些无辜者拂去眼泪与灰尘。
止于个案的感动无法推动职场女性结构性遭遇,唯有切实建立起职场反性骚扰与性侵机制,对权力结构进行反思,并实行与之相适配的监管、维权、响应机制,以及形成善意的社会文化,才能让阳光祛散她们头顶的阴霾。
毕竟,受害者的正义,本不必靠自己的“强大”才能获得。
校对:高新 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