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定风波》中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论是雨是晴,走过来的人生都是我的。
悟透了这一点,自然就能活出不惧世事、自在坦然的姿态。
成年人的生活有时就像走钢丝,你根本无从预料,下一刻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
在我们生命旅程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遭受的每一段境遇,背后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哪怕有些事的发生,在眼下看来是种痛苦,但只要把它放到时间长轴里去看,就会发现:
世事虽然起伏难料,但人生就是这样,经一事,才能长一智。
当你不再畏惧与对抗,只是以允许的姿态顺应种种经历,那一切发生就皆可为你所用。
同样被生活碾压,为什么有些人从此一蹶不振,有些人可以顺利走出低谷?
我们可能都会觉得,那是前者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所致。
其实答案并没有这么复杂,很多时候,仅是一念之别而已。
前者遇事总是容易破防,纠结别人为什么这样对自己,这样的事为什么发生在自己身上。
结果除了增加内耗,让自己沉浸在失去感和委屈感中难以自拔外没有任何益处。
后者则相反,他们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受害者”三个字,而是始终把自己当成“获利者”。
无论事情是好是坏,自己都不亏,要么丰富了体验,要学到经验。
有这般好心态的加持,自然也就没什么过不去的坎,翻不过的山。
成熟的做法是把人生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若暂时拿不到结果,那就先观察并体验过程。
把已经发生的事情收集起来,加以学习,做好复盘、总结、优化、策略性应对。
等认知提升了,构建起积极正向的信念系统了,人生的走向自然也就改变了。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叙事疗法”。
人是被自己讲述的故事所塑造的,而疗愈的本质在于挖掘积极元素,重新诠释故事。
事实上,从一个人选择活在富足频率里的那一刻起,他的日子就一定会越过越好。
为什么?
因为在这套叙事逻辑里,遵循的原则是:事情发生了,我来定义这件事对我的意义。
你相信它是对你有利的,大脑就会像个精密的雷达,自动去搜寻和放大那些对你有利的因素,
直到引领你做出正确的决策与行动。
到那时你也自会发现,曾经背负的重担都变成了铺就你成长的基石。
就像芥川龙之介所说:
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时刻,我都不可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综合编辑:郑楚翘 剪辑:郑楚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