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亿元大单“凭空蒸发”!海南华铁算力罗生门,22万股东难眠 | 大鱼财经
新黄河  6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杜林  

“公司算力合同正常履行中,敬请广大投资者不轻信市场谣言……”2025年3月10日,海南华铁董秘办曾在互动平台上回应市场质疑。

谁也没想到,仅7个多月后,这份言之凿凿的承诺就被公司亲手推翻。9月30日,海南华铁一纸公告,宣布那份曾经引发市场关注的36.9亿元算力服务协议正式终止,该公司22万名股东或将彻夜难眠。

7个月上演反转,从坚决辟谣到一纸终止

9月30日,海南华铁(证券代码:603300)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海南华铁大黄蜂建筑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与杭州某公司(公告中隐去具体名称,以“X公司”代称)于今年3月签署的《算力服务协议》已经终止。这份原本为期5年、总金额高达36.9亿元的合同,在喧嚣登场后悄然落幕。

公告解释称,终止原因是“原协议所涉交易及设备的市场环境及供需情况已较签署时发生较大变化,且协议签订以来未收到任何采购订单”。公司强调,截至公告披露日,原协议尚未履行,未产生实际采购成本或资本性支出,也未进行设备交付及验收。华铁大黄蜂已向对方公司发出解除协议函件,双方就原协议及其履行或解除不存在其他待解决事项或争议。

从高调辟谣到黯然终止,海南华铁的这番操作让22万名投资者措手不及。回望这份合同的历程,处处透露着不寻常的迹象。

3月5日,海南华铁曾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关于子公司签署〈算力服务协议〉的公告》(公告编号:2025-011),正式公布了这笔36.9亿元的大单。仅仅5天后,3月10日,就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询问“算力订单被取消”的传闻。当时公司董秘办信誓旦旦地回应:“公司算力合同正常履行中”,并提醒投资者“不轻信市场谣言”。

这一回应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然而到了9月30日,该公司以“协议签订以来未收到任何采购订单”为由宣布合同终止。这一说法不禁让人心生疑惑:如果从签订之初就未曾收到任何采购订单,那么3月份“正常履行”的表述,究竟所指为何?

疑点重重的资本迷局:一份从未履行的天价合同

“所有‘利好’能用的招都用上了。”一位投资者在复盘海南华铁近半年的资本运作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今年年初,海南华铁股价开始出现异动。随后在3月份公告了这份巨额算力订单。但这只是开始——公司紧接着推出股份回购计划,筹划新加坡上市,还发行了与分红权益绑定的NFT产品。这一系列动作精准踩中市场热点,每一次都能在短期内吸引大量关注。

这些操作的后续发展却令人玩味。8月15日,海南华铁披露《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计划公告》(公告编号:临2025-064)。公告显示,公司第二大股东胡丹锋因自身资金需求,拟于2025年9月8日至2025年12月7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44229507股,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22%。不过,该公司在9月30日的公告中特别提到,截至公告披露日,胡丹锋尚未减持公司股份。

在此期间,公司的股东人数从去年的约2万人激增至22万人。这些新进投资者大多是被“算力”概念所吸引,看好那份36.9亿元合同带来的想象空间。如今,他们不得不直面合同落空的残酷现实。

有投资者将此事件比作“算力版的獐子岛”,讽刺道:“以前是扇贝跑路,现在是订单儿戏,不知道过几天会不会公告说合同被海水冲走了。”

随着事件发酵,投资者的质疑声浪越来越高。在多个股吧和社交平台上,他们集中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

最直接的疑问指向合作方的身份。公告中将对方称为“杭州X公司”,但具体是哪家公司始终未公开。在涉及几十亿元的重大合同中,这种处理方式极不寻常。投资者迫切想知道,这家神秘的“X公司”究竟是谁?为何要对它的身份保密?

更让人困惑的是合同履行的实际情况。公告明确表示“协议签订以来未收到任何采购订单”,这意味着从3月到10月的7个月时间里,这份36.9亿元的合同实际上处于空转状态。公告中还提到,本次未产生实际的采购成本或资本性支出,也就是说公司可能并没有为履行这份合同进行实质性的投入。这不禁让投资者怀疑:一份预计5年、总额近37亿的服务合同,难道不需要提前准备设备、人员和场地吗?

一位拥有17年股龄的老股民分析:“这家公司上市就有些特殊,主业是技术门槛不高的脚手架租赁。上市后一直追热点、炒概念,从比特币挖矿到高空作业车,再到如今的算力合同,每一次都能抓住市场关注的焦点。”

这个观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海南华铁是否真的具备履行这份算力服务协议的能力?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建筑机械设备租赁,与算力业务相去甚远。投资者对公司实际履约能力的质疑,从一开始就如影随形,只是在当时上涨的股价掩盖下,被很多人选择性忽略了。

还有细心的投资者注意到了大股东减持计划的时间节点。在3月释放重大利好消息之后,8月就公告了大股东的减持计划。虽然公告称截至10月1日尚未实际减持,但这个时间安排本身就足够引发市场联想。

是“蹭热点”还是“炒股价”?监管利剑已出鞘

面对海南华铁的这番操作,众多投资者将希望寄托在监管机构身上,呼吁对此事进行彻底调查。

投资者的诉求十分明确。有人要求将大股东及员工持股计划减持的金额全部罚没,有人呼吁启动对投资者的集体诉讼赔偿机制。更多人则希望监管部门能够介入调查,查清这份合同从签订到终止的整个过程中,是否存在信息披露违规,是否存在利用虚假信息操纵股价的行为。

“这叫蹭热点吗?这是无中生有。”一位投资者的评论代表了更极端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如果公司明知合同无法履行却仍然公告,或者在合同出现重大不确定性时未及时披露,那就不仅仅是蹭热点这么简单了。

部分投资者分析,如果公司在知悉合同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未及时披露,可能涉及信息披露违规。如果公司发布合同公告的目的本身就存在问题,那么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海南华铁在9月30日的公告中表示,本次终止的是日常经营合同,合同终止不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不会影响公司在算力领域的长期部署和战略规划,也不存在严重损害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的情形。公司还承诺,将继续推进算力业务落地,积极拓展合作伙伴,把握算力发展的重要机遇。公告最后照例提醒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投资风险。

这个表态已难以平息市场的怒火。9月30日,上交所已对海南华铁下发监管工作函,就公司重大合同终止相关事项明确监管要求。这份监管工作函的处理事由直指“重大合同终止”,涉及对象包括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但这起事件最终将如何定性,相关责任人将承担什么样的责任,22万投资者的损失又将如何弥补,这些问题都还在等待答案。

编辑:韩璐莹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