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任晓斐
2023年7月,演员吴昊宸的 “空巢书单” 正式与大家见面,至今已推出65 期。这个起初带着几分偶然的分享,让吴昊宸进入了“演员推书”的赛道,也让很多人认识了一位“宝藏演员”。不过面对大家的褒奖,吴昊宸始终不觉得读书是一件高大上的事,他读书最初的意义更多是宅在家里的时候“解解闷儿”。
二十多岁的时候,吴昊宸也曾“为赋新词强说愁”,对毛姆说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深感认同。过了30岁,他对书的感情又深了一层,“它更像个老友,极度宽容,极度坦诚,极度忠诚。”

一份来自“空巢青年”的书单
2021年下半年,吴昊宸搬到了厦门,在那里,他圆了一个长久的梦——开一家剧场。日子突然慢下来,闲时他经常被朋友拉着去露营,经纪人看着身边的美景,随口提议:“这么好的画面,要不要记录下来?”他的小红书账号,就这么带着几分偶然地开了起来。一次拍摄中,镜头无意间捕捉到他读书的样子,同事灵光一闪,“能不能直接跟大家聊聊读书?”吴昊宸沉思片刻,读书没有专业与不专业,分享的内容可以来自各自的视角,这件事可以做。没有精心策划和打磨,“空巢书单”的雏形落了地。
吴昊宸打小就喜欢看书,阅读的种子在他心里扎下了根。“那时候跟同学传看一本小说,我总能记住更多细节。”后来他才意识到,自己好像多了一种讲故事的能力。来北京生活多年,吴昊宸搬过很多次家,每次搬家最惦记的就是书,看到新房子,也会先想书怎么摆。书早就成为他生活无法剥离的一部分。
后来厦门的剧场停了,他回到北京,生活又变回了“两点一线”——片场和家。除了拍戏,大多数时间他都宅在家里,成了“空巢青年”。“空巢书单”就是经纪人根据他的状态定的,“我本身就是个挺‘i’的人,不爱出门热闹,朋友总劝我多出去走走。经纪人说干脆叫‘空巢’吧。”这一系列也出过其他内容,书单就延续下来了,如今成了他与外界对话的一个符号。
吴昊宸回忆,第一条视频是经纪人和一位图书编辑的帮助下,在一家阅读空间开始录制的,后来的日子里,他吸取网友的建议,做了很多尝试和调整,定下了每月两期、半月更的频率。这两条视频又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开箱’,分享选书的逻辑;另外一条是把读过的、喜欢的书分享给大家。”
评论区里的热闹,是吴昊宸起初没料到的。一开始,很多人是冲着“演员吴昊宸”来的,会在留言里聊他演过的角色,可慢慢地,书成了主角。吴昊宸会认真看网友的留言,常常惊叹于留言的质量之高,“简直叹为观止”,有时候是文采飞扬的小短文,也有时候是一针见血的句子。哪怕那些指出纰漏的留言,比如说错了某本书的出版时间,看到有人很犀利地指出来,他也会很高兴,“这说明他真的认真看了”。
吴昊宸不是个分享欲旺盛的人,可在书单这件事上,他却坚持了下来。他说,交流本身就让人愉快,尤其是在自己爱好和兴趣上的交流,他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而自己也因为分享成为其中的受益者。还有一些网友会给他留言最近想看哪一类书,希望他来推荐,这让吴昊宸感觉到,除了自我分享,还收获了一种被需要感、被信任感,这种感觉有说不出来的美妙。
更让吴昊宸珍惜的是,一群爱书人被大数据推到了一起,渐渐形成了一种氛围——在这里,讨论变得越来越安全,不用担心在公开场域表达想法有可能带来的话语风险。这份书单让一群互联网书友找到了彼此,那些书页里的故事,在文字里的情绪,成了连接彼此的纽带,也装下了精神共鸣。

与书相处,不卷数量
“空巢书单”到底推荐了多少本书?吴昊宸没做过统计。选书的偏好也很随性,用他的话说,基本是“由着性子来”:“一段时间可能爱读口袋书,方便带在身上;一段时间想研究传统文化,就找些古籍相关的书;有时候喜欢研究心理学,有时候又想猎奇,会选择生物科学、密码学。”有人跟他探讨“读书该渊博还是该专精”,他坦诚自己“现在既不够精,也不够专”,可这份不刻意,也让他的书单多了几分趣味,受众也更广。
粉丝们比他自己更上心,热心网友把他推荐过的书进行整理,做成“吴昊宸书单”,既有文学经典、重要文学奖项的获奖作品,也有文史社科、科学、财经类书籍。网友还总结,他选书有自己的逻辑:会先花时间了解作者的背景,做足功课去选书;会挑专业书提升表演能力;也会选和生活相关的书,比如聊运动、饮食的,用文字佐证生活;有收藏价值的书他会下单,口袋书则是为了方便携带;他还爱读绘本,寻求一些成年世界里稀缺的精神慰藉……
每期开箱视频里,总有不少书,吴昊宸曾在视频里解释,这些书不一定很快读完,开箱只是分享选书的逻辑,当月读的书也可能不在里面。他想传递一种轻松读书的态度:“我觉得书不一定都要看完,不是买回来就非得读完才叫负责,也不见得要从头读到尾,从中间开始看,觉得有帮助就够了。也许某个场景下,你和一本书只有一面之缘,来不及读完整本就去忙工作、过生活了,但它给你留下印象,就已经很有意义了。”
他也不追求读书的“量”。之前他曾试过统计一年读多少本书,可做着做着就发现,“量”成了件“良心活”——“到底是读给别人看的,还是读给自己的?”想通了“书是给自己读的”,他便不再纠结数量。有时候一个月都不怎么看,有时候工作越忙,看书的速度反而越快。
“我想倡导一个观念:别把看书变成‘卷’。”吴昊宸认真地说,“仿佛一年看够200本才叫读书,不是这样的。一年踏踏实实把《曾文正公全集》读清楚,把《堂吉诃德》读明白,这个了不起呢。希望我们不要再被数据推动读书,在看书的时候就开始焦虑,形成某种攀比。”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剧照
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
有人认识吴昊宸,是因为《欢乐颂》里老实又执拗的“应勤”;有人对他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饰演的萧元启印象深刻;还有人因为综艺《戏剧新生活》,被他对戏剧的纯粹热爱而感动;今年以来,他又凭借《折腰》《志愿军:浴血和平》《震耳欲聋》等影视作品,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履历,成了观众眼中的“剧抛脸”。而在看过“空巢书单”后,不少网友留言:“难怪他能把角色理解得这么深,原来读了这么多书。”吴昊宸回应,“读书对表演一定是有帮助,但不是全部。”
《志愿军:浴血和平》剧照
他说起自己和戏剧的渊源,绕不开一位对他影响很深的人——莎士比亚。“很难定义‘最’,但如果非要选一个,一定是莎士比亚。他伴随了我好几个人生重要的节点。”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接触莎士比亚,是在父亲的大学课本上——一本粉色封面的教材,里面有几段莎士比亚的文字,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剧本这种题材。后来他考上中央戏剧学院,有幸遇到一位热爱莎士比亚的老师,毕业后继续从事表演,自己做剧团,如今也在学校教表演,拿莎士比亚的片段和剧本给学生上课,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莎士比亚,好似冥冥中注定的缘分。
经常会有人在评论区留言:“演员工作这么忙,哪里来的时间看书?”吴昊宸笑了:“有的是时间,场与场之间,你要真想看,调灯光、调摄影,别的演员走戏的时候,都有的是时间看。”他还见过不少同行,没对手戏的时候就抱着书看,大家也会因为一本书聊起来。
至于读书对表演的影响,吴昊宸看得很客观:“对于搭建想象中的场景,读书能帮上忙,让我更快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但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表演更强调人生阅历,而不局限在阅读量。很多表演艺术家、艺术前辈,都在提醒我们去生活、去增加人生阅历。因为生活是最丰富的——再好的文学书,也未必能写出早市上两个摊贩的对话。”他觉得,读书更像对生活的“复习”或“预习”:“读的书多了,对生活的体验会理解得更立体,但它绝不是人生的功课本身。”
对于“空巢书单”的未来,吴昊宸还是秉承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我有时间,团队有热情,就会一直做下去。”偶尔他会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写的东西,也难免被网友催着出书,可谈及写书他却婉拒:“我还是先当好一个读者吧,有写作的冲动,就写在日记里,但要形成一部完整的文字作品,还没这个打算。”
和书陪伴这么多年,吴昊宸早已把书当作老友,评价这位老友极度宽容、极度坦诚,极度忠诚。
吴昊宸说,说书宽容,因为它几乎能解答任何困惑,小小的困扰、小小的喜悦,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有文字记载的这些经验叙述中,早已出现,并且反复出现;说它坦诚,因为书不藏着掖着,作者既然已经把自己的想法落在纸上了,这就代表一种诚实,在书中总能听到一些真话,看到一些真相;说它忠诚,因为让它来它就来,把它放下也不用有负担,“你生活当中能拥有同时具备这三个品格的朋友吗?”
读者、粉丝通过一份书单走进吴昊宸,如今吴昊宸也正通过这份书单,建立起与世界对话的一扇小窗——不疾不徐,不慌不忙,慢慢读下去。
编辑:徐征 校对:汤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