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郑智化
据多家媒体报道,11月3日,据页面显示,歌手郑智化微博已清空。
事件的起因,是郑智化在社交平台以“连滚带爬”形容自己在深圳机场的服务体验,随后陷入争议并遭遇网络暴力。尽管他公开道歉并录制视频回应,称自己“从受害者变成全民公敌”,但最终仍以清空微博这一决绝方式退出舆论场。
郑智化的委屈不难理解。作为表达者,他批评的背后,是对社会无障碍设施与服务改进的建设性意见——这本应被珍视。在这起事件中,该道歉的从来不是他,而是那些滥用道德审判、将公共讨论异化为情绪宣泄的“网络判官”。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认为郑智化不必因此心灰意冷、清空微博。我们也呼吁公众从这一事件中汲取教训,用更多光温暖那些仍在发声的“郑智化们”。
尽管郑智化一度面对汹涌的指责甚至网暴,但支持、理解与同情他的声音始终存在,甚至是主流。在他遭遇围攻之际,多家主流媒体主动发声,呼吁舆论包容其“不完美表达”,并将讨论焦点拉回对残障设施与服务改进的真问题上来。从整体舆论走向看,肯定其发声价值、反思现实不足的声音,仍是这场公共讨论中的“最大公约数”。
事实上,从“碰瓷式爱国”争议,到胡友平救人反遭指责,再到此次郑智化事件,我们都能看到主流媒体在关键时刻传递社会良知与理性,展现出中流砥柱的作用。
郑智化选择清空微博,固然是个体权利,值得尊重。但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网络本就复杂多元,在舆论遭遇平台算法机制放大扭曲时,任何公共表达都可能遭遇非议,这几乎已成为常态。然而,这些被技术扭曲的声浪,并不能代表事实全貌。
人在顺境时容易看见支持,逆境时却往往只听批评。郑智化事件中,固然有不合理的指责,但也有更多良善之辈的同理心与支持存在。俗话说“尽听蝲蝲蛄叫,别种庄稼了”。既然有这么多人理解,又何必只盯着反对的声音?
这不仅是对郑智化的劝慰,也是给所有人的提醒。面对被网络平台算法扭曲的舆论镜像,我们既要呼吁减少撕裂对立,也要看到大多数人仍秉持正义与包容。切莫因少数人的非理性,冷了心、绝了望。
现实世界本不完美,网络空间亦然。此刻,不妨重温郑智化在《水手》中写下的歌词:“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与其因噎废食,不如勇敢发声,共同推动网络空间走向更文明、更理性的未来。
舆论的阵地,正义的声音不去占领,魑魅魍魉便会乘虚而入。社会的公平正义护佑的是所有普通人,而非某一个人。因此,面对每一个“郑智化式”的遭遇,所有秉持常理与正义的人都应站出来发声——这不只是为他人的权益,也是对每一个自己的保护。
从郑智化事件,到此前的“续面风波”“最快女护士争议”,舆论场中“回旋镖效应”与“放大镜效应”日益显著。一旦陷入舆论漩涡,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如果“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成为惯性,我们将失去的不仅是几位发声者,更是社会直面真问题、回应真需求的底气。
互联网本应是公众交流信息、表达意见的公共平台。观点的碰撞、理性的批评,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社会活力的源泉。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容得下基于事实的批评,也应在法律与道德框架内,允许不同群体表达喜怒哀乐。
当下,构建宽容、理性、多元共生的舆论环境,已不只是理想主义的呼唤,更是社会健康发展的现实刚需。这要求我们每个人在情绪面前坚守事实,在批判之中保留善意,在混沌之中持续寻求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次个体的发声不被辜负,让每一处现实的不足终得改善。
编辑:刘梅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