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
第二时间
我们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但我们会在第二时间权威发声。第二时间,与您相伴。
7月27日,北京中轴线迎来申遗成功一周年。一大早,一队小学生登上北京钟鼓楼,站在“四九城里听钟声”展品装置前,戴上耳机,轻触互动屏,一一选择神武门、午门、正阳门、永定门等“四九城”任意一座城门上听到的钟声,感受古时“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的盛况。
“暮鼓晨钟”的历史回响,沿着一线中轴,串联起四时烟火,犹如一部波澜起伏的乐章,讲述着北京的八方城韵和中华文明的智慧。
△ 7月27日,人们在活动举办地北京钟鼓楼广场上踢毽子。当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主会场活动”在北京钟鼓楼广场举行。活动发布了《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丛书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等,展现申遗成功一年来,北京中轴线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成果。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保护体系全面升级
7月27日当天,《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正式发布、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揭幕亮相、“北京中轴线保护志愿者招募行动”再启程……
△ 这是7月27日在北京钟楼前拍摄的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一线中轴,承古通今,“古都之脊”持续焕发新活力。在北京史研究会原会长李建平看来,“世界文化遗产”这张新名片,给北京中轴线带来了保护体系的全面升级。
“2025年5月,《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整体保护’原则,将15处遗产点视为‘不可分割的组合体’。让保护不再是孤立守护某座建筑,而是维护整条轴线的历史格局与文化逻辑。”李建平表示。
“如今,北京中轴线的保护意识已然深入人心,钟鼓楼、正阳门等多个标志性历史节点完成结构性修缮,周边违建逐步清退,整体环境愈发洁净规整,更以开放姿态拥抱公众,尽显古今交融的清朗气象。”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裁许莉说。
文化复兴与生活融合
盛夏的清晨,人称“牛爷”的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常委、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郝金明也悠闲地“串”起了胡同,抬眼远望,修葺一新的正阳门气势恢宏、光彩夺目。
“正阳门是北京城内唯一城楼、箭楼保存完好的城门,是北京城的象征。看到这座城门,传统文化、北京文化便会涌然而出。”因电视剧《正阳门下》而爆火的郝金明表示。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物质遗产的集合,更是‘中正和谐’‘天人合一’等中国智慧的具象化表达。申遗成功后,中轴线的文化价值挖掘也呈现‘井喷式’发展。”李建平举例称,天坛祭天的古老仪轨、钟鼓楼一带的京味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成了读懂中轴线的关键线索,让这条轴线的故事说得更周全、更鲜活了。
△这是在北京正阳门箭楼上拍摄的前门大街和远处的永定门。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一年来,中轴线的文化展示愈发多元鲜活:中轴线相关展览、导览、公共活动显著增多,向公众传达了更多历史语境;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展示活动和文创产品,中轴线文化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申遗成功一年来,中轴线沿线历史风貌的系统性保护与恢复和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是申遗带动发展的最直接体现。”郝金明表示,成功申遗不仅是对中轴线的单独保护,而是对其整个历史空间格局进行系统修复,这种“从点到线、由线及面”的转变正是申遗工作带来的深层次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更是让这条古老轴线焕发新光彩,比如首博的中轴线展厅,将北京中轴线‘全景图’立体展示,观众可以俯瞰‘中轴线’,全视角欣赏高低错落的古建、纵横交错的胡同街巷和昼夜交替、四季轮转的中轴景象。”
“一年来,社区与中轴文化共生的项目逐渐增多,如部分胡同引入文创、民俗、公益策展,实现文化复兴与生活融合。人们可以通过看展览、买文创、参加活动等方式,真切地感受中轴线文化的魅力。”许莉说道。
如今,沉睡的历史建筑已经变成生动的课堂。“打卡”中轴线的青少年数量持续上升。“老师带着孩子们通过丈量天坛360米的海墁大道,了解地球公转与节气的关系,孩子们感叹‘原来天坛藏着这么多学问!’”李建平说,这是文化认同感生根发芽的开始。孩子们在体验活动中深入了解历史文脉,在历史的浸润中坚定文化自信。
让中轴线真正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空间标杆
对于中轴线的后续保护,李建平强调,要坚守“整体性、真实性”原则,与国际标准接轨。“中轴线不仅是北京的,更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轴线,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为城市未来的发展锚定文化根基,让这条贯穿古今的轴线,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
数字化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二生命”,对于中轴线这样兼具物质遗产与文化脉络的系统性遗产来说,数字化不仅是记录和展示,更是未来的“共识平台”。
“重点应突破的技术有两方面。一是对钟鼓楼、正阳门等重点遗产点进行精细化三维建模,实现真实还原与数字化修复,对中轴线文化进行数字化存档。二是推广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坐在家里就可漫游的中轴线’,突破空间界限,增强大众的文化感知与参与感。”郝金明建议。
郝金明还呼吁,建立中轴线长效保护机制。在完善法规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参与治理格局,鼓励公众参与和专家指导协同的保护模式,实现“非遗活化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并重。提升文化影响力。在强化中轴线“国家文化符号”定位的基础上,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中轴线文化,增强大众群体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在打造精品文旅线路的同时发展文化消费新场景,支持文博单位推出中轴主题文创产品,推动文化与消费联动发展。
“建立标准体系至关重要。”许莉建议,采集标准统一,形成建筑、空间、文化信息多维度采集规范;建立数据确权与更新机制,保证权属清晰、内容实时、成果权威;开放协同平台化,推动政府、机构、社区、企业共同使用并共建数据资产,提升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韧性。
“中轴线的数字化保护既能留住历史细节,又能激活文化生命力,让数字成果真正成为传承文明的永久载体。”许莉说,我们不仅要保护“遗产”,更要经营“文化生态”,让中轴线真正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空间标杆、国际交流的文明窗口。
记者:周佳佳 洪琳
文字编辑:杨智嘉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周佳佳
作者: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