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中年危机”有妙招!
参考消息  1小时前

  据日本《朝日新闻》8月21日报道,大约从40多岁开始,出现“中年危机”的人会增多。该如何应对这种让精神状态起伏不定的危机呢?人们通常认为,“只要适应社会并获得成功就会幸福”。这篇文章,作者将为大家阐述摆脱这一幻想的重要性。

  “要成为优秀的人”“要为社会做大事”,在律师父亲的严厉要求下长大的我自己,曾牢牢地戴着人格面具。

  我被“必须这样做”的意识所束缚,并且怀有“希望被认可”的强烈渴望。

  然而,戴面具立人设会耗费精力。人到中年,这种精力也将逐渐耗尽。精力和体力日渐衰退,周围开始出现生病或离世的人。

  “这样下去真的好吗?”“怎样才能幸福地生活?”诸如此类的疑问越来越多。

  那么,如何才能摘下人格面具呢?

  做你想做的事。例如,吃想吃的东西,看想看的电影。从这些小事开始一点点积累,自己就会逐渐获得解放。

  不过,最初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你脑子里出现的“我想看那部电影!”的想法,就是“想要这样做”的声音。请不要扼杀这个声音,而要去实现它。有意识的行动会滋养“想要”之声,让它变得清晰。

  遵循日益强烈的“不想过别扭生活”的想法,渐渐地人格面具便会脱落,真实的自我也会显现出来。

  你会发现“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受到感动”的真实自我,并且类似情况会越来越多。这就是与“自己并不了解的自己”相遇。

  那些“不知道想做什么”的人,请首先停止做“不想做的事”。当你有了余力后,或许就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得益于与许多癌症患者交流所获得的启示,我的人格面具在年过40岁后也消失了。同时,对严厉父母所抱有的逆反心理也已消失。

  还有另一个巨大的变化。

  我从3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小提琴。但是,去上小提琴课对我来说只有痛苦,因为总被父母批评“不够认真”。高中和大学时期,我为了获得周围人夸奖而拉琴。

  成为医生后,我曾一度停止拉琴。但在大约5年前,45岁左右的我开始重新拉起小提琴。

  从那以后,我只随心所欲地拉自己想拉的曲子。我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我,童年时被视为“管教”的拉琴练习,变成了无限的乐趣。

  要舍弃“成功就是幸福”的幻想并摘下人格面具,是需要拿出勇气的。不过,你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会因此而提高,并且内心会变得丰盈,待人也会更加温柔。

  微信审核 | 陈鹏

  内容编审 | 曾涛 徐群

  微信编辑 | 郭庆娜 董磊

作者: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