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让饭圈举报绑架公共舆论了
南方都市报  1小时前

  近期,有网友在社交媒体恶搞模仿艺人王源走红,更有不少网友跟风“玩梗”评论引发争议。恶搞行为侵权与否固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但近日来,艺人粉丝团体却开展一场场针对素人网民的开盒网暴,绑架舆论场,让事件偏离理性讨论。

  该事件起因为部分网友在社交媒体评论区发表不妥内容,自称因喜欢该艺人“总是被歧视”,表示想寻找目标女性聊天。艺人粉丝团遂发起大规模举报,将发表过该评论的多名网友逐个“开盒”挂人,指其“骚扰女性”,公开其学校、单位信息,大量发布内容刷屏,要求相关单位给出处置。也致使#骚扰女性毕业生考上选调生#等话题登上热搜。网友借公众人物模仿、“玩梗”,或是发表不妥言论,本有对应平台规则与机制处置。

  按照平台规则,如有用户言论不当,网友可依法依规进行正常的投诉举报,由平台依据规范审核处置;若公众人物遭遇侵权,也可通过发函追责等合法途径维权,由法律来裁定是非。正常的网络举报,本是维护合法权益与正常秩序的必要手段。可在上述举报事件中,饭圈粉丝却发起舆论战,在短时间内集结大量账号、炮制统一话题、刷高热搜排名,对多名网民进行开盒网暴,动辄“冲塔”至素人网友的学校、单位,甚至政府机关账号下,这显然已逾越了合情合法的表达边界。

  从行为方式看,饭圈将强大动员能力用在“舆论战”上。极端粉丝通过统一话术、集中发帖的冲塔方式制造舆论声势,将挂人作为“黑武器”,将热搜变成可操纵工具,只会增加舆论场失序的风险。绑架热搜、操控舆论,非但会打破应有的信息生态平衡,还会损害理性的公共讨论空间:当虚假流量盖过真实声音,当情绪对抗取代事实讨论,公共舆论空间难免因此变得乌烟瘴气,舆论质地也因此被拉低。

  从行为逻辑看,饭圈将“上纲上线”的炒作逻辑用在打击异己,也是对举报正当性的侵蚀。很多极端粉丝的惯用手段是:先锁定攻击目标,再罗织罪名扣帽子,通过议题裹挟完成私人矛盾的“公共化转译”,通过偷换概念将意见分歧描成原则性问题……这显然偏离了正常讨论的轨道。将欲加之罪式构陷跟大规模举报变成“魔法攻击”手段,假借公共议题之名进行包装。这无疑会挤占公共注意力资源,还会消解公共监督机制的公信力:当举报变为网络私刑实施途径,成为低成本攻击武器,那不光会消耗正当举报渠道资源,更会伤害举报作为权益维护方式与秩序维护手段的合法性基础。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饭圈发起的大规模举报行动时有曝光:有艺人的粉丝因不满评奖结果“举报”主办方,有艺人的粉丝因不满媒体报道“举报”其造谣,还有艺人粉丝不满同人创作将小众文化平台举报至内容大规模删除。这类举报看似打着正确旗号,实则披着正义外衣走向了反面。当热搜热榜动辄被饭圈水军的举报与控评占据,其维系社会共识、传递有效信息、传播正向价值的核心价值便荡然无存。在“越极端越有热度”的负向激励下,公共讨论必然会在议题操纵中被压缩,理性对话也会在站队撕裂中被蚕食。

  中央网信办近期出手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将饭圈、开盒等行为纳入重点治理范畴,无疑颇具针对性。而要营造良好舆论生态,让热搜回归其应有的公共性,而不是被饭圈“一言不合就举报”带着跑,需要多方相向而行:平台需完善举报审核机制,区分正常投诉与恶意举报,杜绝“以量代质”的处置逻辑,并加强对热搜热榜的管理,确保其能够真实反映公众的关注热点,而不是被饭圈水军所操纵;明星及其工作室应主动引导粉丝理性追星,对过激行为及时发声制止,而非沉默纵容;监管部门需保持整治力度,对组织化过激举报、恶意开盒等行为依法追责、亮明红线。

  热搜不能成饭圈控场手段,举报不能成饭圈私刑工具。唯有还热搜以公共属性,还举报以合法前提,警惕饭圈舆论操纵和议题绑架,才能让网络空间更多地归于清朗,让公共场域更多地回归理性。

  文/陈平(媒体人)

作者: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