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端白酒市场的风向标,北京消费能力强且对高端白酒需求稳定,一直是业内观察白酒消费市场的标的。据媒体不完全调查,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茅台酒在北京各渠道销售环比增长达15%以上。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茅台推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以及“客群转型、场景转型、服务转型”战略的扎实落地。
“双节”终端动销增长
从全国市场到北京区域,茅台酒终端动销的增长态势已通过官方数据明确显现。9月25日晚,贵州茅台对外披露,从近期各地市场调研及各方反馈数据来看,茅台酒市场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其中,6月-7月茅台酒有效稳住市场销售基本面;8月起,市场终端动销环比增长态势显著;9月以来,茅台酒终端动销同比增长超20%。业内认为,这一系列积极变化,既反映出消费端节日需求的增长,也印证了面对行业周期调整,茅台渠道体系所展现的强劲韧性。
10月5日,在宣武门附近的一家烟酒店内,进店询价、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2025年份53度500毫升飞天茅台终端价比去年同期更趋理性,进一步刺激了消费需求;而在三里屯附近的一家烟酒超市,终端价在1888元的飞天茅台已售罄,消费者需等待跨店调货。
大型商超同样如此:在沃尔玛宣武门店,工作人员表示2025年份飞天茅台已无库存,目前仅剩余2023年份产品,售价2799元,其余品类茅台产品备货充足,可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位于菜市口的一家贵州茅台专卖店的销售人员也有相同感受:“双节期间销售明显优于平日,动销数据有显著好转”。从核心业绩指标来看,“双节”前后茅台酒在北京全渠道销量环比增长超15%。
新兴客群与数字服务破局
贵州茅台面对市场变化趋势,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客群、场景、服务“三个转型”,特别是以场景转型推动产品、渠道、终端“三端变革”。
独立酒业分析师肖竹青认为,“双节”期间北京市场茅台酒刚需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正是新兴客群与零售客户的增量,这类客群以高频小额采购为特征,与传统客群形成差异化互补。某新能源公司采购负责人田先生便是典型,尽管单次采购量仅为几箱,但公司高频采购仍为门店带来了显著订单增长——类似客群还集中于外资金融机构、数字经济、文旅经济、现代医药、生物科技等新兴行业,他们的集中消费,有力拉动了茅台酒北京终端的动销。
北京茅台终端店销售人员还观察到,茅台酒消费者正在呈现年轻化趋势。“30多岁的消费者已成为购买茅台酒的中坚力量。”西单附近一家烟酒店的销售人员表示,这一变化不仅推高了销量,更让开瓶率显著提升。
就职于某互联网公司的郄先生便是代表,不同于长辈的收藏习惯,郄先生所购茅台酒更倾向于在好友聚会时饮用,同时消费场景的转变也带动了购买渠道的升级。作为茅台专属数字营销平台,“i茅台”通过“最快30分钟10公里内专卖店取货配送”模式,既保障了品质又提升了效率,恰好匹配像郄先生这样的线上消费习惯。这一服务升级,也正是茅台从“卖产品”向“提供生活方式服务”转型的具象体现。
转型成效赋能业绩
凭借品牌力与场景创新,茅台不仅稳定了自身市场心理价位预期,更以“品牌稳价+场景增量”的实践,为调整期的白酒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参考样本。这一样本价值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实打实的业绩数据得到印证:根据2025年上半年财报,贵州茅台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893.89亿元,同比增长9.1%;归母净利润454.03亿元,同比增长8.89%。其中茅台酒业务755.9亿元营收与系列酒137.63亿元营收的协同增长,共同勾勒出转型驱动下的稳健增长曲线。
肖竹青进一步拆解了茅台三个转型的内在逻辑:客群转型解决“卖给谁”的核心问题,场景转型回答“在哪卖”的关键命题,服务转型则夯实“如何留”的基础。三者形成的协同效应,并非简单的策略叠加,而是茅台穿越行业周期的底层能力重构,茅台的实践不仅为行业注入信心,更提供了“以转型应对周期”的可操作路径。
此次茅台在北京市场的“双节”表现,本质上是高端白酒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的缩影。当茅台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生活方式定义者”跨越时,其探索的不仅是自身的增长新路径,更是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如何应对市场变化的思考:既要守住品牌沉淀的文化价值,又要以客群、场景、服务的创新触达新一代消费者,构建长期的消费生态,为高端白酒行业在消费变革时代的发展,标注出清晰的价值坐标。
文/张扬
作者: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