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评论丨中国电影产业链观察之二:新市场迎接“新投资”
央视财经  2025年10月08日

  (央视财经《光华一见》)这个假期,中国电影又“燃”了一把。在国庆档的助推下,中国电影总票房一举突破42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成绩。数字背后,是中国电影市场持续释放的活力与热度。

  市场越“热”,越能看出行业在“变”。曾几何时,影视圈流行“跑马圈地”,拼规模、拼数量。如今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选择下,行业正悄然转向“精耕细作”。今年,《哪吒之魔童闹海》以5亿元的核心制作成本,拿下全球超154亿元的惊人票房,其背后的上市公司因此业绩大增。《南京照相馆》全球票房超30亿元,在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地热映并引发热议。这一切无不表明,中国电影正转向“精品时代”,中国故事正扬帆出海,走向国际市场。

  电影制作的精细打磨,离不开技术的强力赋能。有人算过一笔账,在剧本制作和脚本分镜环节,AI能降低20%-30%的成本,而到后期制作,其综合降成本能力甚至可达到30%-50%。AI正成为中国电影的超级“助理”,不仅是控制成本的“贤内助”,也是提升视觉表现力的神来之笔。中国电影提质增效的“魔法”,正变得肉眼可见。

  而一部好电影,不光是银幕上的视听盛宴,更应成为一部持续轰鸣的“IP发动机”。给观众戴上XR头显,《浪浪山小妖怪》衍生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在全国超60家商业综合体推出;《罗小黑战记2》打造快闪店,10天内客流量超15万人次;《长安的荔枝》和品牌联名,多款荔枝饮品热销……未来,中国电影如果能打通“院线放映-IP开发-衍生品运营”的全链条,把“一次性观影”转化为“长线价值”,不仅能对冲市场波动,更将驶入一片投资新蓝海。

  或看翡翠兰苕上,更掣鲸鱼碧海中。中国电影市场从不缺热度,缺的是把热度转化为持久生命力的全链条经营。从“规模扩张”到“精品时代”,从“票房依赖”到“生态布局”,从国内院线到全球市场,这条转型之路或许不易,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依托14亿人口的大市场,加上技术与政策的双重托举——这片奔涌的“蓝海”,正期待着弄潮儿扬帆远航。

  近期热门视频

作者: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