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悉,10月10日,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声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以下简称“单光子探测器”)在合肥量产落地。
据了解,单光子探测器可以比作具备超凡视力的“眼睛”,能精准捕捉和识别单个光子,是量子密钥分发、荧光寿命成像、激光雷达等系统的核心组件。
该设备在探测效率、暗噪声水平、集成度等多项关键指标刷新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单光子探测技术进入领跑阶段,可为量子通信、单光子雷达、生物荧光成像、深空激光测距、单光子成像等应用提供自主可控、性能领先的核心组件。
从“灵敏的光眼”到“火眼金睛”
据介绍,量子科技头部上市公司国盾量子是该款单光子探测器设备的研发单位之一。目前,国际上仅有单通道的同类工程化产品,在复杂探测场景下需多台设备协同,传统制冷工艺也限制了探测能力的提升。
“这些短板是制约量子信息产业规模化落地的关键瓶颈。设备研发难点在于如何在一个拳头大小的制冷器上实现低温、低噪声、多通道。”国盾量子单光子探测器负责人方余强告诉上证报记者。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专利与技术许可基础上,研发团队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攻克了热声制冷机小型化、制冷器密封可靠性、通道间串扰抑制等技术难题。单个制冷器的最低工作温度从此前的-50℃降低至-120℃;在20%探测效率下,暗噪声水平降低约90%,达到约100Hz的超低值。
此外,全球首创的四通道集成架构,是该产品的另一亮点。“四通道的深度制冷单光子探测器体积仅为国际同类单通道产品的1/9,单台设备就能完成此前多台探测器才能实现的复杂探测任务。”方余强表示,这一高集成度的设计打破了之前体积大、功耗高、通道一致性差等局限,将产品最大探测效率从25%提升至35%,对极微弱光的探测灵敏度进一步迈向极限。
“将‘灵敏的光眼’升级成‘火眼金睛’,实现我国在量子信息源头核心器件与组件环节的自给自足。”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唐世彪告诉上证报记者,新产品在关键性能、集成度、工程实用性等方面均实现了国际领先,不仅突破了技术垄断,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量子信息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
目前,新型单光子探测器产品已服务于国内顶尖科研单位,具备批量生产与交付能力。国盾量子表示,未来,公司研发团队将沿着小型化、芯片化、集成化的发展路径,加快产品在下一代星地一体量子通信网络、高精度激光雷达、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上走向规模化应用。
时隔三年量子力学再获“诺奖”青睐
据新华社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7日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和约翰·M·马蒂尼斯三名量子物理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电路中实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方面的贡献。三名获奖者将平分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7万美元)的奖金。
2025年是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奥勒·埃里克松当天表示,百年来量子力学不断带来新的惊喜,它大有用处,为数字技术提供了基础。业内认为,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为开发量子密码学、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传感器等下一代量子技术提供了可能。
这是时隔三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再次颁给量子力学领域。202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弗朗西斯·克劳泽和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塞林格,以表彰他们“用纠缠光子验证了量子不遵循贝尔不等式,开创了量子信息学”。
多数业内专家认为,今年获奖的宏观量子效应和能量量子化是量子力学领域中较为基础的物理概念,为超导量子计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诺贝尔奖的肯定引发社会各界对量子信息更多的关注,推动基础科学走向应用发展。
从市场反应来看,10月9日开盘后,量子科技概念股盘中活跃,国盾量子最高涨幅达17.91%,永鼎股份、中兴通讯涨停;10月10日,永鼎股份、迪普科技、中兴通讯持续领涨。
作者:刘一枫
作者: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