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晚7点,相约日照市图书馆!
日照日报  3小时前

  当星光落在纸页上,成长便有了方向——

  三十年,她以书为梯,托起少年的星辰大海;

  数年晨光,她以文字为桥,编织亲子的温暖诗行。

  让我们循着墨香,聆听两位“点灯人”的故事——

  11月1日19:00,“夜读日照”文化沙龙第四期线下访谈活动,将在日照市图书馆与读者如期相逢。活动以“纸间的星光:遇见未来的自己”为主题,由中共日照市委宣传部、日照日报社、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日照市图书馆、日照日报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承办。目前活动免费报名通道已开启,详情可关注文末指引。

  这一次,我们将目光投向“阅读育人”的践行者——两位深耕教育与亲子领域的小学语文老师,听她们讲述文字如何为青少年的成长铺路,如何让亲子关系在共读中升温,看文字如何成为成长的导航,让爱与理想在书页间拔节生长——

  教坛耕耘35年的宋正雪老师,带着她十年如一日的阅读经历,拆解青少年阅读的深层价值;身为两个孩子母亲的林立群老师,则将携数年“晨间留言”的温暖印记,分享亲子阅读里的爱与成长。

  

  宋正雪:三十五年教坛路,以阅读为青少年筑成长阶梯

  对宋正雪而言,35年的教学生涯,从来不是“重复的课堂”,而是“与文字同行的教育修行”。从站在三尺讲台的一线语文教师,到统筹学校教学的管理者,身份在变,但她对“阅读育人”的初心始终未改—— 就像农人坚守土地,她坚守着“让书籍成为青少年成长底色”的信念,把对阅读的研究,揉进了每一个备课的深夜、每一次与学生的对话里。

  

  “每天必须读几页书,写几笔笔记,不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是宋正雪坚持了十年的习惯。她的案头,总有一摞摊开的书和几本厚皮笔记本,书页间夹着泛黄的书签,笔记里满是密密麻麻的勾画:有的是对《小王子》中“成长与孤独”的解读,标注着“可引导五六年级小学生思考自我与世界”;有的是对《草房子》的批注,写着“桑桑的蜕变,恰是青少年心灵成长的缩影”。十年时光,这些笔记摞成了半人高的“书山”,每一页都是她探寻青少年阅读规律的脚印,“这不是任务,是和教育对话的方式——只有我先读懂书里的温度,才能带着孩子走进文字的世界。”

  在大量阅读与实践中,宋正雪渐渐搭建起一套贴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阅读体系。她尤其认同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自动化阅读”理论,但在她看来,这绝非“机械翻书”,而是“让文字成为青少年的‘第二呼吸’”:当孩子能在《昆虫记》里自如跟随法布尔观察甲虫,在《朝花夕拾》里共情鲁迅的童年,文字就不再是陌生的符号,而是变成了认知世界的“窗口”——他们会从故事里学会共情,从散文里感知美好,从议论文里培养思辨,这些藏在书页里的能力,会悄悄融入成长的肌理,成为面对未来的底气。

  

  “青少年时期的阅读,是在心灵的空白处播撒星光。”宋正雪常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像待灌溉的幼苗,需要多读,更要选对书、会读书。她曾为小学生六年生活设计“成长书单”:低年级读绘本突破识字量,中年级海量阅读训练自动化阅读能力,高年级精品阅读理解力;她还会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孩子把《鲁滨逊漂流记》里的“勇气”,和自己生活中的挫折联系起来——在她眼里,阅读从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 “连接书本与生活的桥梁”,能帮青少年在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

  

  林立群:数年晨间留言,让亲子阅读成为爱的 “粘合剂”

  如果说宋正雪是校园里的“阅读引路人”,那林立群就是家庭中的 “阅读守护者”。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对亲子阅读的理解,藏在数年如一日的“晨间留言”里——从孩子们小学一年级握起铅笔、认全拼音的那天起,每天清晨餐桌上的便签本,就成了家里最温暖的“对话场”。

  每天深夜,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林立群就会坐在书桌前,写下给孩子的留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细碎的温暖:“今天要带《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去学校哦,记得和同学分享弗洛格的勇敢”“昨天你说喜欢《爷爷一定有办法》,妈妈也觉得,爱就像爷爷的布料,总能变出新的温暖”“今天有数学测验,别紧张,就像读故事书一样,一步一步慢慢来”。有时候是几句叮咛,有时候是对前一晚共读内容的回味,有时候甚至只是画一个笑脸,旁边写着“今天也要像书中的小熊一样开心”。

  

  “孩子们每天最期待的,就是翻开那个便签本。”林立群笑着说。五年时间,那些写满字的便签纸,被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收在铁盒子里,有的边缘卷了角,有的贴着孩子画的小贴纸,摞在一起像一本“爱的手账”。而这背后,是无数个亲子共读的夜晚:灯光下,她指着绘本上的图画,轻声讲述;孩子靠在她怀里,时不时打断她,问“妈妈,为什么小鼹鼠要帮朋友找宝藏”“为什么《猜猜我有多爱你》里,兔子妈妈的爱比月亮还远”——这些看似琐碎的互动,成了亲子间最珍贵的“心灵对话”。

  在林立群看来,亲子阅读从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父母与孩子在文字里的灵魂相拥”。她渐渐发现,亲子阅读带来的,不只是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更是人格的塑造——那些在书中感知到的“勇敢”“善良”“共情”,会通过父母的讲述,变成孩子性格里的一部分;而共读时的拥抱、轻声的对话,也成了孩子安全感与幸福感的来源,让亲子关系在文字的滋养里愈发紧密。

  “亲子阅读不是‘任务’,是‘陪伴的仪式’。”林立群说,她从未强迫孩子“必须读多少书”,但五年的留言与共读,让孩子们自然而然爱上了阅读:大儿子会主动写读书笔记,小女儿会把书中的故事讲给班里的小朋友听。在她眼里,这就是亲子阅读的意义——不是培养“小天才”,而是用文字为孩子筑起一个“温暖的精神港湾”,让他们在爱与书的陪伴里,长成柔软而坚韧的人。

  

  共赴夜读:让阅读照亮成长的每一段旅程

  在日照的阅读图景里,宋正雪与林立群或许是不同的“点灯人”:是在校园里为青少年搭建阅读的阶梯,帮他们在文字里找到成长方向的老师;是在家庭中编织亲子阅读的暖网,让爱与文字成为孩子童年底色的妈妈。但她们都坚信,阅读从来不是孤独的旅程——对青少年而言,它是 “成长的导航图”,帮他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困惑时获得力量;对家庭而言,它是“情感的粘合剂”,让父母与孩子在共读中读懂彼此,在文字里传递温暖。

  而“夜读日照”,正是为这份力量搭建的平台,让阅读的光,从一间教室照向整座城市的青少年成长路。

  自“夜读日照”文化沙龙启幕以来,每一场对话都在为城市注入阅读的温度。而我们始终在探寻:文字如何改变生活,阅读如何照亮平凡。这一次,我们将走进校园与家庭的阅读现场,听宋正雪老师拆解青少年阅读的深层价值,看林立群老师如何用留言与共读守护亲子时光。

  他们的故事,也是无数教育者与父母的缩影——证明着阅读的力量,从不会因场景而受限;爱的传递,总能在文字里找到出口。

  诚邀每一位关注孩子成长、珍视阅读价值的你,于11月1日晚走进日照市图书馆,共赴这场关于教育、爱与文字的夜话。

  夜读日照,等你共赴这场与阅读、与成长、与未来自己的美好相遇。

  报名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夜读日照”第四期活动报名页面,填写个人信息即可完成预约。名额有限,先到先得,活动当天请提前15分钟到场签到。

  

  记者:田文佼 范世平 王钟楠

  编辑:张珊

  审校:许芮

  值班主任:孙立梅

作者:日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