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食节”的成都端午
成都日报  4小时前

  

  唐代李昭道的《龙舟竞渡图》,描绘了唐代宫廷里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场面。

  天工/文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成都,城墙内外河流纵横、草木繁盛,容易滋生虫蚁,其中蛇、蝎子、蜈蚣、癞蛤蟆、爬壁虎合称“五毒”。“五毒”的说法在唐宋时期就存在了,古人认为,端午节前后正是五毒出没的时节,端午这天,旧时成都有着“五黄杀五毒”的习俗,以驱虫蛇、避瘴气。

  民俗专家刘孝昌说,成都人端午节有“早端阳,晚中秋”的说法。端午这天每家每户早早地准备了丰盛的含有“五黄”的饭菜,为的是饭后到望江楼边看划龙船。

  所谓“五黄”,指的是雄黄、黄瓜、韭黄、黄鳝、黄心盐鸭蛋。雄黄制成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驱虫,而黄瓜、韭黄、黄鳝、黄心盐鸭蛋,则都是端午饭桌上的美味佳肴。成都人认为,它们有解暑、滋阴、养心的功效。

  刘孝昌说,用泡姜和成都特有的泡二荆条炒韭黄,为旧时成都端午节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黄鳝在此时城外稻田皆有,成都人常用郫县豆瓣、温江大蒜红烧成家常鳝鱼。

  泡盐蛋,也是成都人端午节的“例行公事”。泡盐蛋首选性凉解暑的青皮鸭蛋。刘孝昌说,头年冬天,旧时的成都人会从屋顶扫下洁净的白雪,收入坛中。这坛子一半埋在地下,里面装着用花椒和盐巴泡制的陈年老盐水。而当年端午的新盐蛋就在新雪水加上陈年老盐水中泡制而成。

  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饭桌上的各种粽子,自然是端午节的主食之一。用菰叶(菱白叶)包黄米做成牛角状的粽子,叫作角黍。古人相信,这些角黍上的棱角可以戳坏江中大鱼的嘴,让它们不能吃屈原的遗体。角黍内的黄米,是早在头一年便准备好的,制作黄米需先将桑叶、米糠、浮萍放入锅中炒焦,再用稻草裹住,趁热放入米堆中,过两三个月打开,米堆已变成金黄,喷香扑鼻的黄米。

  旧时成都端午节的美食,更是集中出现在锦江上划龙船抢鸭子的现场。划龙船、抢鸭子是成都端午活动的重头戏,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十分盛行。龙舟竞技表演,会引来两岸成千上万的观看者。看划龙船,怎能少了美味的小吃?

  在龙舟比赛的现场,比围观比赛的群众来得更早的,是卖各种小吃的摊贩。刘孝昌回忆说:“两个板凳一口油锅,锦江里就有现成的食材。”跟拇指一样长还活蹦乱跳的猫猫鱼与亮晶晶的马虾,被捞起来后就迅速下锅,在沸腾的油锅里瞬间炸得金黄酥脆。起锅后再撒点盐、辣椒和花椒面,用小块干荷叶包好递给买主,刚炸好的鱼虾在空气中散发出一股股浓浓的香味。

  沿河两岸还有好多卖凉粉的担担。一大坨方方正正的黄白凉粉,放置于担子圆桶的木板上,小贩们用刀细心划一片巴掌大小,约一个指头厚的凉粉先放在手心上,再抹点酱,撒上花椒面和芝麻,才把这片递给买主。食客接过来,直接用手拿着吃,刘孝昌说,这种吃法叫“手摊子”。

  推着车卖锅盔的小贩,车前总是排起长长的队伍。刚起炉的锅盔酥脆的饼皮里,红糖馅甜香味四溢扑鼻,锅盔老板还不时高声喊道:“小心红糖心子烫嘴。”刘孝昌回忆起了吃锅盔时的一个有趣场景:食客咬开锅盔,一不小心红糖汁流到手上,抬起手想舔食手上的糖汁,没想到手一抬高滚烫的红糖又滴在了后背上,留下一道火辣辣的水泡。

  这些旧时的端午节美食,虽然已经不再流行,但永远留在了成都人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