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姚箬君
10月31日下午,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共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市民共建共享”平行论坛在成都举行。众多国内专家、学者出席,共同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论坛下半场,共有9位专家带来精彩发言。京津冀协调发展咨询委员会成员李晓江以“作为发展动力的城市文化与遗产保护”为题,结合哈尔滨、石家庄、成都等城市案例,阐述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对比上海老城乡改造与北京平房院落改造案例,强调遗产保护应“保护为先,活化为魂”。
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秦红岭围绕“北京老城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践与主题式整合路径”展开,解析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内涵,分享北京老城保护从点状修缮到整体治理的实践路径,强调需统筹空间保护、制度创新和文化传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副总规划师汤芳菲以“以历史文化价值彰显促进保护更新的实践思考”为题,结合广州、周口淮阳古城、绍兴古城案例,从历史价值挖掘、传统营建智慧再现、宜居宜业功能组织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彰显历史文化价值。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潇分享“以文润城,幸福成都”——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践,介绍成都通过复原历史地图、构建“八街九坊十景”展示体系、融入诗词文化等方式,推动天府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聚焦“城市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分析城市中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结合德国德累斯顿埃尔伯峡谷、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等国际案例,提出将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入系统性保护框架、协调各方主体价值取向等保护思路。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沄璋以“迁徙与融合,藏羌彝走廊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基因的跨族际流动”为题,介绍藏羌彝走廊特殊的地理与文化背景,结合若尔盖铁布村、九寨沟樟扎村等案例,阐述该区域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基因的分布与交融。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邹怡情分享“景迈山世界文化景观保护实践”,介绍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及保护管理工作,展现景迈山保护实践的成效与借鉴意义。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万国围绕“天府工巧——四川非遗的AI创新设计与场景应用”,分析四川非遗的价值与面临的时代挑战,提出通过AI技术实现非遗“双创”,结合实践案例说明AI赋能非遗在产业场景中的应用。
峨眉山景区管委会文物局局长杨璧珲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为题,介绍峨眉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资源情况。他提到,峨眉山景区去年接待中外游客600多万人,大多数游客都是花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乘坐观光车和索道到金顶,然后花半个小时游览一圈后,坐车返回。“峨眉山中山区绝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杰出的建筑艺术、悠久的佛教文化遗产与这些游客无缘。”
杨璧珲表示,近年来,峨眉山借着仙峰茶会的带动和徒步游的兴起,他们同步推出了“遇见那些叫峨眉的生命”“拾光峨眉徒步打卡”“盲盒游峨眉”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截至目前,景区今年徒步游客已接近40万人,在去年已经翻4倍的基础上,同比继续增长20%。

专家发言结束后,论坛开展圆桌对话,成都市金沙社区青羊区文艺志愿者协会夏蕾、茶店子街道黄忠社区卢湘等6位嘉宾,围绕文化遗产融入社区生活、社区参与遗产保护、平衡文化与商业关系等话题分享实践经验。
“通过今天的分享,让我们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关乎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关乎我们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活动尾声,作为圆桌对话的主持人万国发出希冀,今天的会议或能成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区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