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热土|霜降谷满仓
云南政协报  6小时前

  

  霜降时节,古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表达不同情感的诗词佳句,展现了他们对自然景观的细腻体察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例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蒹葭》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这首诗被人们吟诵了 3000 余年。诗中那种深切的追寻和向往之情着实令人遐想,那深秋中苍苍茫茫、美丽无比的芦苇更是让人神往。

  唐代张继在《枫桥夜泊》中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写愁绪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苦。诗中勾画的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鲜明、可感可画,逻辑清晰、合情合理,内容晓畅、易读易解。

  李白也有《秋下荆门》:“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深秋之时,诗人乘船而下,面对江边树木凋零、秋霜满山的一派肃杀景象,却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挂帆前行,不仅未感凄凉,反而透露出一种出游的愉悦和对远方名山的向往,抒发了为饱览祖国山河而不辞远行的豪情壮志。

  白居易在《村夜》中则描写了一幅静谧而略带苍凉的乡村秋夜景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丛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周围行人已经绝迹;诗人独自来到门前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在荞麦田上,如同雪地一般耀眼。

  苏轼的《赠刘景文》则写得喜气洋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深秋时节,荷叶凋零,菊花虽残但花枝仍在秋霜中傲立,此时正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节。诗人对霜降的景象没有一丝伤感,却有着收获时节的喜悦。

  晏几道在《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中云:“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天边高远处,曾用以承接甘露的金掌(借指宫廷或高远之地的标志物)已凝结成霜;天上的大雁排成一行,将云朵都慢慢拉长。绿酒杯、红袖女,趁着重阳佳节,大家欢乐一场,人情的温暖就像在家乡一样。晏几道饱尝人间冷暖,却在重阳佳节这般欢乐,令人感到温暖。

  柳永在《倾杯・鹜落霜洲》中云:“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 可谓一幅声色并茂的秋色图:秋雨初歇,小舟在秋夜中静静地停泊在山村,野鸭栖于经霜的沙洲,大雁横掠过烟雾笼罩的小渚。如此萧瑟秋意,表达着词人落拓江湖的孤寂之情,颇有艺术感染力。

  

  

  

  

  白素菊,刘山小学副校长(已退休) 。

  

  投稿邮箱:

  3822183642@qq.com

  文章仅用于“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无稿费。

  编辑:何健美

  二审:张居正

  终审:丁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