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奎文:优质文化资源精准“滴灌”,群众家门口建起“全龄文化乐园”
新黄河  5小时前

在潍坊市奎文区樱南社区的中医生活馆里,76岁的张阿姨正体验艾灸理疗,小孙女在剪纸工坊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剪纸技艺。“以前想学手艺得跑老远,现在下楼就能上课!”张阿姨笑道。这样的场景,正是奎文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生动缩影。

资源沉下去,阵地活起来。为破解文化阵地难题,奎文区创新转变思路,从“找地建”转向“就地融”,整合文明实践站、老年大学、实体书店、产业园区(基地)、文化商圈等五类资源,打造“文商旅体卫”融合的“一站式服务场”,让文化服务精准触达群众生活。

胡西社区与新华书店携手,打造“新悦读”品牌,通过“市场+公益”结合模式,将文化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打造集阅读休闲消费学习于一体的文化新空间。东上虞社区红炉书院探索“一地多用”,白天开设非遗锻造课程传承技艺,傍晚成“四点半课堂”护航儿童成长,夜间开设“红炉夜校”满足居民充电需求,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目前全区16个试点社区实现阵地100%错时共享,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

群众点单,精准送达。“以前送文化像撒胡椒面,现在精准到人,想学啥直接来社区,方便多了。”在健康街社区,居民王女士打开“文汇邻里”小程序,刚为母亲预约了口腔义诊活动,又给儿子报了机器人编程课。

为破解文化服务供需错位问题,奎文区创新建立供需精准匹配机制,制定资源清单,整合14个部门197项服务,形成“文化传承”“中医养生”等10大类目录,让群众点单有方向;搭建点单平台,依托省级数字文化平台打造“居民点单-社区派单-人才接单-群众评单”闭环,实现服务对接“零障碍”;建强师资矩阵,柔性引进高校名师79人,下沉专业教师234名,挖掘社区能人210名,构建服务人才“强支撑”;开辟课程超市,定制“1+4”全龄课程体系,推出“文化夜校”烘焙课、助老“玩转AI”等110余门特色课程,推动课程服务“全覆盖”。“菜单式服务让供需精准匹配,居民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健康街社区书记李倩倩展示一组数据印证成效:社区文化书院今年开展活动87次,居民参与度提升了25%。

文化聚民心,小积分转动大文明。在樱南社区“积分超市”,居民李先生用参与摄影课的积分兑换了洗衣液。“参加活动能攒分,年底还能评‘文化之星’!”他所说的正是奎文区创新地推出“书院学分-美德积分”联动机制,通过“一创四换”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创建文明行为档案,将参与文化活动、书院课程等行为量化为积分,实现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便民服务、课程优先选择权及旅游机会,让“文明有礼”看得见、摸得着。文化聚民心,更能育民心。

苇湾社区居民肖兰从手工课学员成长为“助残工坊”负责人,带动80余名残疾人增收。目前,奎文区已通过文化书院培育社区骨干140余名,文化“软实力”正转化为治理“硬支撑”。

从“单向输送”到“多维共生”。在奎文,文化资源下沉催生了一系列充满活力的“化学反应”。为让文化阵地持续焕发生机,奎文区推行“公益+低偿”运营模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行业企业、优质教育机构参与办好文化书院,推出普惠性公益、低成本惠民、市场化增值三类课程体系,既牢守公益底色,又激发运营活力。通过建立文化社区(书院)合伙人、共建单位等制度,引入鹿非马、博阅图书、明德教育等70余家文化教育机构深度参与,实现多方共赢。

此外,奎文区还探索校地融合共建,潍坊学院教授在社区开设“非遗美学课”,学生实践基地同步落地社区,让高校资源成为社区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近一年来,全区已开展“奎星闪耀”艺术节、“汉服文化周”等活动2000余场,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

新黄河客户端:刘宝军

编辑:李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