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徐敏
自从绛珠仙草下凡,用一生的眼泪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世间就有了永远读不尽的《红楼梦》。近日,作家潘向黎四十年细读《红楼梦》的心血之作《人间红楼》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潘向黎用丰富的想象力,以当代立场和同为小说家的身份,破解了曹雪芹的文学写作密码,读出了曹雪芹隐藏在文字肌理之中的心跳,洞悉了《红楼梦》里的悲喜、爱恨、冲突、聚散与命运,彻悟了《红楼梦》里的真伪、清浊、高下、性灵与境界。
清孙温绘“林黛玉别父进京都”,作家出版社《诗情画意: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陪着林黛玉失眠
被爱的人,才有人关心她(他)的夜晚,怜惜她(他)的孤单,而有的人,没有那么幸运。
看看被深爱的林黛玉。她的夜晚,写得都快成我们的了,《红楼梦》读者的必修课之一就是陪着林姑娘失眠。
潘向黎的这本《人间红楼》,就从宝黛说起,从陪着林黛玉失眠说起。
进贾府的第一个晚上,黛玉睡在和宝玉卧室以碧纱橱隔开的里间,深夜未睡,在为一来就惹出宝玉摔玉的事而流泪。袭人安慰了她,然后她表示了对通灵宝玉的好奇。木石姻缘是天机,但“还泪”从相逢第一天就开始了。
黛玉的夜晚与失眠,有多重要?重要得直接上了回目——《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于是写了《秋窗风雨夕》。然后宝玉冒雨前来,宝钗又派人送来燕窝。直到四更将阑,黛玉才渐渐睡了。
这就是黛玉的一个失眠的夜晚。曹雪芹实在太爱林黛玉了,所以才给她的夜晚这样的特写。宝钗是没有这样的待遇的。在潘向黎看来,其他人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整部《红楼梦》,皆因宝黛而起。
不过曹雪芹待宝钗也不薄。这就是潘向黎关于钗黛的另一个观点:宝钗什么都有,黛玉只有眼泪。
先来看看宝钗的什么都有。薛家的财富和在京城中的房产不必多言。宝玉挨打的时候,宝钗很快送来了治疗棒伤的特效药;金钏儿跳井之后,宝钗送上两套新衣服给她做装裹,解决了王夫人的难题;湘云做东起诗社,宝钗又提供了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置办了一场“螃蟹宴”;黛玉夜里咳嗽,宝钗当天就派人送来极好的燕窝;薛蟠出去做生意,回来时给宝钗带了一箱子礼物,她一份一份分配妥当分给众人;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在偌大的贾府找不到人参,又是宝钗提供了上好的人参。
在这本《人间红楼》中,潘向黎毫不掩饰对林黛玉的喜爱以及对薛宝钗的微词。她认为,宝钗有家,薛家更是财力雄厚,这一点,让两个女孩子在贾府的底气完全不同。钗、黛待人接物的巨大差异,一般人都将原因归于性格,其实和这个底气也有关系。
“宝钗摆平自己的热毒(热衷和火气),其实靠的不是冷香丸,主要是一味神药:银子。有钱,自然凡事不多心、凡事不计较、凡事不紧张,出手疏爽,容易周全。她当然比黛玉容易平和淡定得多。”潘向黎说。
作家潘向黎
“开口第一句话”说的啥
阅读和品评《红楼梦》有很多个角度,比如可以单独分析一个人物,可以讨论贾府的经济情况、节日习俗、服饰、食物等等。不同的话题带给我们认识《红楼梦》的新角度,帮助读者更加立体深刻地了解这部小说。在这本《人间红楼》中,潘向黎的《开口的第一句话》从书中人物所说的第一句话这个角度分析文本,也颇有可玩味之处。
潘向黎注意到,王夫人的第一句话很值得品味。当时,王熙凤出现后热热闹闹地与林黛玉寒暄,在这样的场景中,王夫人问凤姐:“月钱放过了不曾?”这是王夫人在全书中的第一句话。如此看来,王夫人不仅非常无趣,而且简直是“一秒出戏”。贾母和凤姐营造了温暖感性的迎接林黛玉的氛围,她却根本不在同一个情境中,只谈这种干瘪无趣的家务事。王夫人大概很快也察觉自己言语不妥,于是马上用找出缎子来给林黛玉裁衣裳做补救。
贾政开口的第一句话出现在第四回。薛姨妈母子三人到了贾府以后,贾政派人对王夫人转达了他对亲戚的安置意见:“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几句话周到而温厚,是正统家长贾政的风格。
在金陵十二钗中,迎春的存在感比较低,可谓是个“小透明”,潘向黎却从迎春开口的第一句话中分析出她与黛玉的关系。迎春说第一句话时,《红楼梦》的故事已经进行到第二十七回,可见她真是低调、沉默而黯淡。芒种节那天,众人在园子里给花神饯行,林黛玉因前一晚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故而没有参与。这时候迎春说:“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她第一个注意到林黛玉没来。
潘向黎对迎春这句话进行了分析。她认为,这是很普通的一句话,却至少说明三点:第一,迎春和黛玉相处得不错,至少,迎春是喜欢黛玉的;第二,这时候是迎春一生中心情最好的时期,她很轻松很愉快,以至于随口管起了闲事,一点都不“木”。第三,迎春是个善良的小姐,她眼里、心里是有别人的。
迎春开口的第二句话则到了第三十七回,也是和黛玉有关。探春发起海棠诗社,林黛玉矫情地说自己不敢参与。迎春说:“你不敢谁还敢呢。”说明迎春真诚地认为林黛玉的作诗才华是众人中最高明的,并且由衷地敬慕。
另外,《人间红楼》中盘点,贾琏的第一句话是对凤姐说:“岂敢岂敢,多承多承。”贾兰的第一句话是在闹学堂时劝贾茵:“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平儿开口第一句话是吩咐周瑞家的安置刘姥姥:“叫他们进来,先在这里坐着就是了。”细细分析起来,“开口第一句话”是个值得关注的有趣话题。
续作中的“父子告别”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此前多认为是高鹗所续。近两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出版的《红楼梦》将这本书的作者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无论后四十回是谁所续,一直被群嘲为“狗尾续貂”,以至于很多读者读《红楼梦》仅读前八十回。
潘向黎也一直认为,宁可《红楼梦》是残缺的,也不要俗手擅自来续写。“在我很多年的印象中,后四十回除了好歹没有让宝黛幸福,黛玉终究还是泪尽而亡,这一点还对得起曹雪芹,其他的一无可看。”
不过读了这么多年的《红楼梦》,潘向黎偶尔也会有这样的疑问:续写《红楼梦》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这个版本被重视?也许在所有的续书之中,这一版还算是不错的?这两年偶然重读后四十回时,她被续作第一百二十回中宝玉出家前向父亲辞别的这处描写吸引了。
这一段描写很长,其中核心的几句话是这样的:
(贾政)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
后来,宝玉跟随一僧一道远去,贾政在雪中去追宝玉而不得,回到船上慨叹这一生与宝玉的父子缘分。潘向黎说,贾政父子道别这一段,是后四十回中唯一让她落泪的地方。宝玉远去之后,贾政看懂了宝玉的告别,领悟了他就是“下凡历劫”的。知道真相后贾政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的母亲被“哄”了十九年,而明白一切的他只能徒然垂泪。
“岂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说到那里,掉下泪来。潘向黎说,这两句话和忍不住掉下的眼泪,让贾政这个人物完整和丰满了。
对比前八十回会发现,到了此刻,那个习惯性地端着、习惯性心口不一的贾政,已经变得不再掩饰他的内心了,他变得真实了。称职、尽力、纯孝,坚忍而不失真实,还能要一个中年男人怎么样呢?后四十回,所有的人都干瘪、失血,“唯有贾政,被艺术的神光照到了。”
加上白茫茫大地上的那一点的红——纯白、大红,天地苍茫,那点红飘然而去,转眼不见。所以潘向黎认为,后四十回还是有其价值的。
编辑:徐征 校对: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