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三百年》:讲述中国走过的一条三百年的弯路 | 新书
新黄河  2024年09月13日

新黄河记者:徐敏  

喜欢读历史的读者,对郭建龙这个名字肯定不陌生。《汴京之围》《盛世的崩塌》《帝国密码三部曲》等等,他的每一部著作,几乎都能引起巨大关注。近日,郭建龙新书《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把历史切片聚焦在被许多人误解的一段重要的漫长时光,讲述了从隆庆开关到鸦片战争,中国走过的一条三百多年的弯路。

明末到晚清的三百多年里,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开放与失败?为什么三百多年过去了,中华民族在睁开眼睛之后,又选择了闭上眼睛,不仅没有迎头赶上,反而最终形成了封闭,从此彻底和世界隔绝了呢?这一段历史过程是如何形成的?又是为什么?

郭建龙的这部中国史新作《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追溯了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的这一段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

失去的三百年是哪三百年?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讲述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剖析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当西方人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最终铺向世界的时候,中国却拐了个巨大的弯,最终彻底浪费了这三百多年的机会。”

郭建龙在书中写道:“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不想让这宝贵的三百多年淹没在一句‘闭关锁国’之下,而是要让读者看到,中国也曾经有机会去学习西方、向世界开放,不管是在技术、商业、资金还是制度上。也让现代读者明白,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发生过对外开放的事件,但如果不吸取历史的教训,就会回归封闭的原点。”

从这本书中,读者可以读懂明末到晚清的三百年中中国的开放与失败。

编辑:任晓斐  校对: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