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回到鲁迅原点 | 阅读日
新黄河  9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江丹  

5月15日上午,“作家自评与经典传承”研讨会暨《鲁迅自评版作品集》新书发布会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活动由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承办。

据介绍,由青岛大学刘增人教授编纂、山东师范大学魏建教授策划的《鲁迅自评版作品集》共18册,从鲁迅自评自述角度编选,包括鲁迅的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等,呈现鲁迅的创作及创作过程,帮助读者距离鲁迅更近一步。

编辑出版家张小鼎曾将1938年二十卷本、1958年十卷本、1981年十六卷本、2005年十八卷本的《鲁迅全集》,称为鲁迅著作出版史上的四个里程碑。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鲁迅自评版作品集》或可成为第五个里程碑。而且它回应了鲁迅研究要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历史呼唤。

正正派派向前走

刘增人编纂《鲁迅自评版作品集》,这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在5月15日的“作家自评与经典传承”研讨会上,有几位学者在讨论《鲁迅自评版作品集》时,不约而同提到了另一套书——《鲁迅生平自述辑要》。其中,学者杨洪承说,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读研究生时就阅读了刚出版不久的《鲁迅生平自述辑要》,这是鲁迅研究的重大突破,挣脱一种时代禁锢的语境,让鲁迅研究回归到鲁迅本身。

刘增人正是《鲁迅生平自述辑要》的作者之一。1979年,《鲁迅生平自述辑要》(上、下)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印制发行,这套书“用鲁迅自己的话来阐释鲁迅思想和作品”,而署名“舒汉”是刘增人与他的老师书新的共同化名。

在《八十回首,感念不已》这篇文章中,刘增人回忆了《鲁迅生平自述辑要》的编写过程。“在书新先生指导下,我有数年间没白没黑一字一句甚至每一标点符号都不敢轻易放过地通读十卷本《鲁迅全集》,寻索、考究文本显在、隐在的不同层面含义,同时和及时得到的《鲁迅日记》《鲁迅书信集》相关文本一一比照,把鲁迅的作品自述、生平事迹自述特别是文学活动自述对照求索,力求把三者之间外在、内在的联系,合情合理地勾勒清晰,还原本相。”刘增人写道。他坦言,这套书起意于1973年,成书于1979年,来自时代和编者的局限性无可避免,“但它毕竟全部都是鲁迅的自述,没有编者的任何臆造。”

学者张欣在翻阅《鲁迅自评版作品集》的时候,也想起了《鲁迅生平自述辑要》,以及当年在刘增人的课堂上,听他讲解鲁迅杂文的情景,特别是他解读鲁迅笔名的细节,以及同学们回应的阵阵笑声。在张欣看来,今天出版的《鲁迅自评版作品集》,或许正是对40多年前那套《鲁迅生平自述辑要》的回应。

学者李浴洋没有进过刘增人的课堂,也未曾与之谋面,但是一直在阅读刘增人的著作。他认为策划者魏建为这个选题找到了一位最合适的写作者,于是有了现在出现在大家面前的《鲁迅自评版作品集》。

与刘增人相熟的学者杨剑龙则细数了他在鲁迅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成果和影响。刘增人曾发表研究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的学术论文,也发表过关于鲁迅性格范型的系列论文。刘增人曾参与《鲁迅大辞典》的编撰,参与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编辑修订。刘增人是中国第一个鲁迅研究中心——青岛大学鲁迅研究中心的主任,编撰《鲁迅研究年鉴》。刘增人与冯光廉、谭桂林合作出版《多维视野中的鲁迅》等。

谭桂林在研讨会上发言时回忆了与刘增人交往中的点滴。他说,刘增人认真、细致,见解独到,是这套《鲁迅自评版作品集》编选水平与质量的可靠保证。

而唯一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是,刘增人已是耄耋之年,但他凭一己之力完成了《鲁迅自评版作品集》18册的编纂。或许正如他之前在2018年《学习研究五十年——在鲁迅感召下我的成长忆述》这一篇中所述:“从1960年跟随老师学读鲁迅作品,到以后进入鲁迅研究的浩荡序列,恰好五十个年头。我从懵懵懂懂的青涩学子,到幼稚浅薄的青年教师,再到蜷居海隅的白发老朽,都一直在鲁迅精神感召下读书学习,勉力前行,不避艰辛,不敢懈怠。”

而《鲁迅自评版作品集》是这五十年之后的又一成果。“在我已经垂垂老矣的今天,旧友新朋依然没有放弃对我的帮助和支持,促使我坚持在学研鲁迅、传承经典的道路上,正正派派向前走,尽力做一个清清白白的读书人。”在研讨会上,刘增人如是说道。

真正的鲁迅精神

“鲁迅研究应该回到鲁迅的原点。”在研讨会上,谭桂林认为这是《鲁迅自评版作品集》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他说,40年前,针对长期以来以领袖文献作为理论出发点阐释鲁迅作品的现象,学者王富仁呼吁鲁迅研究要回到鲁迅那里去,回到鲁迅作品的文本中去,此后,鲁迅研究获得了自己的主体性,但是与之同时,新的研究倾向也在渐渐呈现,比如各种理论模型的文化释意并非完全从鲁迅文本出发,而是取其一点因由便随意挥洒,甚至扭曲延伸。“这种现象看上去似乎是表示鲁迅研究更为多元,鲁迅阐释更加深入,其实是鲁迅研究离鲁迅愈来愈远。”谭桂林说,“看上去有一个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但其实是真正的鲁迅精神已死。”

杨洪承也认为,在鲁迅研究越是深入的当下,越是要警惕“理论深刻中的功利”,以及主观臆断的研究偏向。《鲁迅自评版作品集》的出版也是在提醒大家,新的鲁迅成果是否过度阐释,为了所谓的创新是否走得太远?“文化的伟人”“百科全书式作家”……鲁迅的这些定语不应该是先入为主的标签和符号,而是建立在作家的言行、客观与主观、历史与现实等多层面,以及其巨大容量的创作文库基础上的。

学者汤哲声说,鲁迅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问中的学问,但在他看来,鲁迅研究好像很热闹,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似乎每个人都可以使用鲁迅的观点,可是鲁迅研究的动机是什么,或者说“源”或“本”在哪里?汤哲声认为,《鲁迅自评版作品集》某种意义上就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让大家从鲁迅的自评自述和作品原著中去了解鲁迅自己的观点。

不同于其他参会者为高校学者,代飞飞是一名中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她一直努力让孩子们读懂鲁迅。她说,这套书仿佛是把读者引到了鲁迅的书桌前,让读者知道了其作品的创作过程。她把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形容为“一场文学考古的对话”,帮助读者来到文本创作真实的历史场域。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学者崔云伟一直在与刘增人合作鲁迅年度研究综述。他认为,在这套书里,鲁迅自评与鲁迅文学作品原文相映生辉,原汁原味地展现了鲁迅所说的“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

或可成为第五个里程碑

在祝晓风看来,经典的不断重印、出版,本身便是一种传承。在鲁迅研究领域,《鲁迅全集》的出版正是如此。在研讨会上,祝晓风提到了编辑出版家张小鼎关于鲁迅著作出版史上四个里程碑的观点。

2005年版《鲁迅全集》面世时,张小鼎撰文详述《鲁迅全集》的历史。根据编校质量与流传影响,他将1938年二十卷本、1958年十卷本、1981年十六卷本、2005年十八卷本的《鲁迅全集》称为鲁迅著作出版史上的四个里程碑。在祝晓风看来,《鲁迅自评版作品集》或可视为第五个里程碑。

祝晓风认为,《鲁迅自评版作品集》的出版还体现了史料整理的意义。在学界,总有一种观点认为史料整理研究的学术含量比较低,而刘增人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鲁迅生平集要,把大量零散的资料收集、整理,最后才有了《鲁迅自评版作品集》,这理应得到敬意。他说,对学术研究而言,求真是第一位的,而史料研究最大的意义也在于此。

李今也认为,《鲁迅自评版作品集》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体现了刘增人的积累,那都是“扎实确凿的笨功夫”。无论是这套《鲁迅自评版作品集》,还是之前出版的那套《1872—1949文学期刊信息汇总》,它们是大家案头上离不了的参考书,也支撑起刘增人文献史料研究大家的地位。

在刘勇看来,作为深耕鲁迅研究史料整理数十年的学者,刘增人作为《鲁迅自评版作品集》实至名归。这套书解答了鲁迅作品为什么百年不衰,也是鲁迅跨越时空与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对话,今天谈论作家自评,不只是方法,还是倾听作家的心跳。

孙郁在讨论这本书的时候也说,关于鲁迅话语有公共语境和私人语境之分,而刘增人注意到这一点,把一些属于私人语境的内容整理出来了。与之同时,这套书还会帮助今天的年轻人去了解鲁迅,特别是其文本中那些深层的隐喻。

研讨会上,朱文健展示了自己收藏的四个版本的《鲁迅全集》,并期待《鲁迅自评版作品集》成为被公认的第五个版本。在他看来,它提供了一个了解鲁迅文本的重要途径。另一位学者赵京强则希望以后中国现代作家自评能够被看作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而《鲁迅自评版作品集》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编辑:徐征  摄影:黄中明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