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的同时,找到生命的光 | 书评·盛唐小仙
新黄河  昨天 18:49

新黄河记者:徐敏  

曾经读过一篇中年女性作者书写与父母相处的时光的文章。那些日子细碎悠长而美好,最后她在文章中说,无法想象将来父母会离自己而去,果真有那么一天,她很难想象自己还能不能坚持生活。

阳光和蓝天之下生活着的人们,多数还在被父母的爱意缠绕包围,然而也有少数年轻人早已浸透在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哀伤之中。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忌讳谈论死亡,习惯隐藏哀伤,以至于人们常常忘记,还有很多年轻人长久地沉浸在丧亲之痛中。如何穿越哀伤,再次找到生命的光芒,何尝不是他们的人生课题?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李昀鋆以此为课题,历经13个月的田野调查,与44位年轻丧亲者进行了近百次深度访谈,完成了《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一书,重构了这些年轻人的哀伤叙事。



为何会以此为课题展开一项研究?李昀鋆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记录了自己的经历。她直言,其实这是一项十分自私的研究,因为她同样经历了青年时期失去母亲的巨大创伤,此后一直生活在痛苦的深渊中。她想要知道,死亡、丧亲和哀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不知道该怎么独自一人继续活下去,是不是只能一辈子躲在无人的地方舔舐自己的伤口。于是经过多次艰难而反复的调查和访谈,李昀鋆最终呈现了这部作品。

这并不是44个独立的年轻人的丧亲故事,而是融合社会学、心理学、生死学的超越传统的深度社会研究。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根据实际案例记录了年轻子女的哀伤经验,第二部分探索了这些年轻的丧亲者重构生活秩序的努力,第三部分深究了丧亲给年轻人的人生带来的重大影响,最后则探讨了人们应该如何与哀伤共处。在这本书中,死亡不再是禁忌的话题,哀伤也可以尽情展示,有丧亲经历的年轻人可以找到众多“同路人”真挚温暖的分享,从而疗愈一度破碎的生命。

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一些丧亲者为了重构生活秩序而作出的努力和获得的人生感慨给人以诸多启发。作者的一名访谈者施小姐7年前经历了母亲自杀,后来这些年慢慢认识到,人生就是不公平的,就是不会一直顺风顺水的。施小姐特别喜欢《金瓶梅》,称作者兰陵笑笑生“写生写得很冷静,写死也写得很冷静,就感觉好像生死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书中的“劝君凡事莫怨天,天意与人无厚薄”尤其打动她。相较于继续执着于人生公道与否,她称“这个问题是根本不值得思考的”。人生有很多问题可以思考,但是不一定非要得出答案。施小姐宁愿接纳人生的不公平,调整好后继续前行,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

当然,对于这些年轻的丧亲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走出绵绵无尽的哀伤。在这场复杂而庞大的社会调查中,作者也给出了一些他人探索过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虽然不可能让哀伤消失,但是可以缓和。李昀鋆的结论中,告诉这些丧亲者应该有意识地命令自己停止沉浸在哀伤中,甚至可以适当逃避。另外就是要有意识地要求为自己而活,“人是单独的个体,可以选择过得幸福,也可以选择活在过去的悲哀里”。最后,作者提醒丧亲者,分割丧亲这件事情和现在的人生,不必每次遭遇新的痛苦还会把丧亲这个痛苦拿出来鞭打自己。

李昀鋆把这些调查经过和结果除了文字之外还用表格呈现,这项调查让更多丧亲者明白自己的处境和想法并不是特别的,而是有很多“同路者”。当然,即便是作者探索、分析、拆解了哀伤这件事情,对于当事者本人而言,走出来依然不是那么容易。作者也从丧亲者的角度给了身边人一些很好的建议,比如,不必每次都跟他们说,“你必须坚强”“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好的”,而是可以告诉他们,“你真的辛苦了”“你可以哀伤的”。接纳他们的哀伤,也会让哀伤衰退一些。

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对丧亲之人的安慰、理解、支持,常常有一个时间限度,一旦超越时限,丧亲者的故事和感受就被封印,几乎不再有被言说的可能。李均鋆的这本书,让曾经的一切有了被再度言说的可能。一定程度上,她治愈了很多经历丧亲之痛的年轻人。

在这本书的最后,李昀鋆说,想邀请读者进入“我们的故事”。或许阅读过程中,重要的不是你究竟是站在局外人还是局内人的立场上,因为(不幸但又无法逃避的一个真相是)我们所有人都将是、正是或曾经是,与哀伤共处的人。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