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宝玉与玫瑰花蕾》:从电影导演的视角重新解读《红楼梦》 | 新书
新黄河  2天前 13:09

新黄河记者:徐敏  

近日,著名导演、编剧徐皓峰新作《通灵宝玉与玫瑰花蕾:〈红楼梦〉中的导演课》首发。该书是徐皓峰对《红楼梦》的独特解读。徐皓峰作为作家兼导演,他凭借深厚的文化研究功底和丰富的创作经验,跨文学与电影两域,将曹雪芹与世界电影大师做比较,从细节上捕捉《红楼梦》原旨与人物性格逻辑。当他将长期研究的中国文化内涵、社会生活规制、世俗伦理人情与《红楼梦》相印证时,发现了一系列与现当代流行解读的不同之处。通过细节捕捉与历史背景的深入分析,徐皓峰厘清后世误读,展现了原著的多重魅力。

活动由著名媒体人、《圆桌派》总导演窦文涛主持,两人从《红楼梦》出发,聊到了导演思维、经典电影、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等众多妙趣横生的话题。



用拉片的方式来研究《红楼梦》

徐皓峰凭借独特的武侠小说创作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学界和影视圈都备受关注,被称为“硬派武侠小说第一人”。新书首发式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赵萍谈道:“《红楼梦》被阅读的历史已经有二百五十年,我们也是中国最早出版《红楼梦》的出版社,每个人读《红楼梦》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看法,在《通灵宝玉与玫瑰花蕾》中,徐皓峰老师有自己全新的电影和文学角度,非常独特,而且独辟蹊径,写得非常绝,这本书是徐皓峰的知识整体、系统性、持续性地输出,非常过瘾。”

在这本书的书名中,“通灵宝玉”代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贾宝玉衔玉而生,一说“通灵宝玉”,就约等于《红楼梦》。“玫瑰花蕾”则指现代电影。作为公认的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公民凯恩》,影片中主人公最后一句台词便是“玫瑰花蕾”。徐皓峰谈到,他笔下的《通灵宝玉与玫瑰花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红学研究,而是用拉片的方式来研究《红楼梦》。希望读者能够透过电影导演的视角,对比草蛇灰线、回风卷雪等等多种叙事手法,意识到曹雪芹其实是编剧高手,读者可以尝试将曹雪芹的文字想象成电影镜头,意识到艺术的相通之处。


《红楼梦》里处处是人情世故

为什么《红楼梦》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主持人窦文涛谈到,《红楼梦》现象特别有意思,他做节目这么多年,遇见无数位著名作家,他们似乎在任何一件事上意见都不一样,但是唯有在《红楼梦》的经典性上,他们的意见保持高度一致。

而在导演徐皓峰的认知中,《红楼梦》的可贵之处在于:这是文学史上很难得的、百年难遇的文学作品,这是地球的文学史。曹雪芹为什么能写?就好像他正好是一个贵族家的孩子,讲贵族家的事,而别的作家因为出身原因写不了。

《红楼梦》里处处是人情世故,是由当时的经济决定的。以前的社会阶层分成很多阶层,富的极富,贫的极贫。但是他们不得不生活在这样的不平等里。什么是人情世故?就是在不平等里面找出各种方式让他平等。

比如王熙凤和刘姥姥的关系,刘姥姥是个假亲戚,没有血统关系。王熙凤是当家人,听说有亲戚来访,她的生活习惯里是要睡午觉的,吃完饭永远睡午觉。结果一说刘姥姥,一个“不是亲戚的亲戚”过来攀亲,前一代王夫人接待过她,她作为当家人也得接待,所以王熙凤没有睡午觉,破例陪刘姥姥,尽管陪的时候中间犯困,也陪着,这就是人情的厚道。这也在不平等中找到了一个平等的切片。

活动最后,主持人窦文涛谈道:“曹雪芹功德无量,在于他创造了一个宇宙,最后也成了所有中国人的宇宙。其实,每个单位里都有贾政、宝玉、黛玉,这成了中国人的语言。而徐皓峰这样的才情之士,又从《红楼梦》生出一个他自己的宇宙——《通灵宝玉与玫瑰花蕾》,这也展现了经典文本生生不息的传承活力。”

编辑:钱欢青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