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光 | 书评·故事
新黄河  2天前 18:12

作者:邱引  

有一个颇令人深思的文学现象,中国70后的作家,普遍不再沉迷于史诗品格的小说创作,这也许是对50后和60后作家的矫枉过正,也许是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碎片化、情绪化的。王十月沉淀多年,推出了长篇小说力作《不舍昼夜》,讲述农村子弟王端午的一生,从20世纪80年代写起,横跨四十多年,展现了每个年代的时代特点和人心人情,可以称之为新世纪的《平凡的世界》。



王端午这个人物现象与孙少平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苦苦奋斗,经历了种种苦难,只为心中不灭的火光。正如《不舍昼夜》的扉页上引用的《哈姆雷特》中的台词:愿你忠于自我,不舍昼夜。很多人沉溺于物质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但总有理想主义者始终遵循内心的召唤,犹如扑火的飞蛾,在理想主义中燃尽一生。

《不舍昼夜》为当代文学贡献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王端午,另一个是冯素素。王端午生于贫穷的农村,小时候脑袋不灵光,甚至被人称为醒宝(傻子)。他与很多农村孩子最大的不同是喜欢读书,在他的人生中,书籍无疑扮演了灯塔或者导师的角色。他读《卡夫卡》《卡门》《存在与虚无》》《理想国》《荒原狼》《西西弗的神话》,这些名著深切地影响了王端午的精神,理想主义的火种在他心中发芽壮大。不论是在贫穷的农村,还是在深圳打工甚至流浪的时候,他都没有放弃读书。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他也曾偷窃苟活,是书籍给予他的精神食粮,让他没有一味沉沦下去。当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后,能如苦行僧一样毅然放下一切,出去流浪,全靠理想主义的精神支撑。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王端午经历了不少艰难选择的时刻,这时候他往往在大脑中与死去的弟弟对话,也就是他双重人格的体现。他的肉体要生存,难免会做一些违背道德准则的事,这时候他的另一重人格就会站出来,对他进行驳诘,让他遭受良心的审判。王端午的前妻冯素素也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女人,她一方面具有一个女作家热烈的感情,另一方面又有冷静到可怕的理性。冯素素起初是以一个带点神经质的文学女青年的形象出现的,她在王端午身上看到了理想主义的精神之火,这一点与她契合,因此她嫁给了王端午。在当女作家和生孩子之间,她陷入过艰难的抉择,最后母性压制了理想主义精神。与王端午理想之上不同,冯素素代表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命运,她为了生活,放弃了写作,专心打理书店,和王端午离婚后,她嫁给了一个教授。很多人都有过理想,但像王端午这样始终反省,永远趋向理想之光的毕竟是少数。

从《不舍昼夜》中可以看出,王十月深受俄罗斯作家的影响,他笔下的王端午和《罪与罚》中的拉斯克尔尼科夫以及《复活》中的聂赫留多夫都深陷于罪孽之中,一生为了摆脱良心的责备,苦苦挣扎。西方作家素来有罪感传统,这种直逼自我灵魂寻求解脱的历程让人震撼。王端午在小年夜偷了大学生李文艳的身份证和毕业证,并以此为捷径过上了衣食富足的生活。在他的内心中,这道阴影一生都挥之不去。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之所以永不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伟大作品直面人生的罪恶,在道德两难中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此外,王十月在这部小说中还采用了非虚构的写作手法,《不舍昼夜》中的很多事件都有确切的时间,许多地点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真实存在的,这种写作手法大大增加了小说文本的可信度,读来更有真情实感。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