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得书,真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
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明水古城归来书院采访首届中国书店人之夜。当天下午开场的第一个活动,是书评人、作家绿茶的《在书中小站片刻(三集)》新书分享会。活动开始前我从出版社那里讨到一本书,才知道原来书刚印出十本,是专为这次活动提前赶制的。小开本,有藏书票,设计得很漂亮,活动间隙找绿茶签名,旁边很多书店人问我书从哪来的,我说是从出版社手里“抢”的,“只提前印了十本哟”!
分享会是绿茶和韩浩月、潘采夫两位老友对谈,所谈都与书有关,印象最深的是说到书名,绿茶说,当年“六根”诸友(李辉、叶匡政、绿茶、韩浩月、潘采夫、武云溥)为书名数次讨论未果,某次在饭局上酒过六巡,大家继续讨论,书名满天飞,只见潘采夫拿着一本茨维塔耶娃的诗集,一篇篇念着:“………青春!我们马上将告别……让我与你在风中小站片刻!我黝黑的青春!……”烟熏酒酣间,“在书中小站片刻”飘落下来,书名遂定。绿茶如此喜欢这个书名,以至于十年前出版《在书中小站片刻》后,如今依然“小站”于书中。
绿茶当过《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文史参考》主编、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辑,最终“沦为”无业的“自由职业者”,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其人温文尔雅又不失辞间锋芒,抄一段“跋”中的话,或可见其一斑:“年过半百知天命,清楚自己的局限,也无法迭代重启。可畅想的未来越来越远,能坚守的事情越来越少,唯有读书、写作、画画……看起来像是一种逃避,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反叛。而反叛的能力,唯有读书,不断读书保持独立思考,稳定自己的认知,而不是扔给 AI,让算法替代了思考,让眼前堆砌着各种莫名其妙的信息拼图。”
当日所得第二本书,是在讨要《在书中小站片刻(三集)》时,照见书房主理人于滢“附赠”的。一本新版的老舍《猫城记》。《猫城记》当然是老书,是老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齐鲁大学任教时所著,现在的济南南新街老舍纪念馆内复原了当年老舍的书房,可以感受老舍创作时的场景。此书也是四月刚刚印出,巴掌大小的口袋本,封面一幅黑猫趴于城墙上的漫画图,内里每页顶端都有一位西装革履的“猫人”剪影小图,设计得非常精美。
第三本书,是同样由照见书房出品的《2025书店日历》。2025虽已“火速”过去了近一半,但得此日历,依然让人欢喜。日历由绿茶编著,云集国内著名书店,有照片、有介绍,有对书店人的采访,还有绿茶手绘的书店图,令人爱不释手。“书店日历,把时间与空间结合在一起,用观念和审美构建有趣的阅读生活,让每一天,每一趟阅读旅程有抵达的地方。”
诚如绿茶所说,“2025年,借由《书店日历》,把读书日常记录下来,有时候回去看,有些惊喜有些感叹。想着人生已过半百,才有此心境,过去那些没留下记录的日子,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有些遗憾……从现在开始记录往后的读书日常,也是有生之年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话,让人想起马尔克斯说过:“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首届中国书店人之夜还附赠了一本《归来,书店!中国书店人之夜》的小册子,印着参与活动的书店照片和书店人的简短访谈。虽只薄薄一册,也舍不得丢,何况扉页角落还印着这么好的一首如同宣言般的诗:“当算法吞噬选书人的王冠/当库存积压成行业的哭墙/我们依然固执地相信/每一本书都是诺亚方舟的铆钉/每一座书店都是对抗内卷的能量苍穹//4月23日,首届中国书店人之夜/让我们以书为刃,刺破良夜的寂静/循此苦旅,以达天际/虽困轮下,心向苍穹”。
这诗和当晚的活动真是贴切。“良夜”让人想起狄兰·托马斯那首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对于很多书店人而言,虽有“困于轮下”的压力,但他们齐聚一堂热烈对谈时,说得最多的依然是阅读的希望,是抵抗深度阅读被碎片化吞噬的努力。
那晚明水古城还专为书店人之夜做了一场绚烂的无人机表演,被点亮的夜空,像极了阅读在每个人心里照进的光。
摄影:钱欢青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