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批高颜值书店频频登上热搜:时尚简约风格的书架、网红旋转楼梯、文创市集与咖啡香交织,年轻人举着手机在“书籍墙”前摆拍,却鲜少有人真正翻开一本书。这种“书店变秀场”的现象,看似是文化产业的繁荣,实则暴露了快餐式消费对文化空间的侵蚀。当书籍沦为拍照道具、阅读让位于打卡,我们不得不警惕:这场以文化之名的狂欢,或许正在掏空书店的灵魂。
不可否认,高颜值书店的出现有其积极意义。它们用美学设计降低了公众接触书籍的心理门槛,甚至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实体书店的复苏。但问题在于,当“网红经济”的流量逻辑主导运营,书店的文化功能必然被消解,读者进店不是为了买书,而是获取“文艺人设”的体验券。更有甚者,一些书店为了迎合拍照需求,刻意将书架设计成“只能看不能取”的装饰墙,书籍甚至用假书充数。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越来越习惯用“在场证明”替代深度参与,用符号消费填补精神空虚。点一杯咖啡拍九宫格,比读完一本文学著作更容易获得即时满足;分享精修的书店打卡照,比认真撰写读书笔记更能“出片”。当文化空间沦为拍照背景、阅读行为退化为表演仪式,所谓的“文艺生活”不过是精心设计的幻觉。
要让书店重拾应有角色,需要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双向奔赴。书店可以用专业选书能力打造差异化竞争力,通过主题陈列、作家讲座等激活深度阅读场景。消费者需要清醒认识到,真正的文化不在于拍了多少张打卡照,而在于思想与书籍发生了多少化学反应。当我们在朋友圈晒出书店美照时,不妨问自己:上一次完整读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
文化需要载体,但不应止于载体。书店可以颜值与实力并存,但绝不能徒有其表。当我们不再把书籍仅仅当作背景板,而是让它回归本应有的模样,这些精致的书店才能从“网红”真正成长为“长红”的文化地标。
编辑:陈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