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如果父母失能,整个家庭要面对什么?久病床前,会不会无孝子?体面地老去,有多难?近日,由译林出版社推出的琳恩·蒂尔曼的回忆录《照料母亲十一年:关于责任、爱、死亡,以及矛盾心理》,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份参照。
琳恩·蒂尔曼是美国著名作家,以小说、艺术评论闻名,她是古根海姆奖获得者,曾入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科尔姆·托宾赞誉她是“敏锐的洞察者”。除却这些亮眼的身份,蒂尔曼是一个女儿,是照顾失能母亲长达十一年的照护者。在这本书中,她以冷静敏锐的眼光、毫无修饰的坦诚,记录失能照护的漫长岁月与复杂心路,讲述突然扭转的母女关系,也写下关于衰老、家庭照护和死亡的思索。
“我屈服于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要做个好女儿。有些时候我感觉还好,有些时候我厌恶自己过度强势的超我。”《照料母亲十一年》不是抒情之书,而是“警世故事”。蒂尔曼揭开养老照护之难,坦白照护者的内心矛盾,给所有家庭照料者以共鸣,给每个为人子女者以安慰。
失能照护,意味着怎样的现实?
琳恩·蒂尔曼在书中坦陈,尽管她有两个姐姐可以共同承担,母亲有医疗保险,减轻了财务压力,而且她们能聘请全职护工,但是,这十一年的复杂与压力依然超出她的想象。照护,意味着良心和真心、自我和责任、无私和自私之间无休止的冲突。
一向干练的母亲在八十六岁时突然变得呆滞、头脑混乱,一夜之间,琳恩·蒂尔曼的生活天翻地覆。母亲逐渐无法自理,于是,在家贴身陪护,适应母亲的情绪波动,反复跑医院、找护工,应对循环往复的紧急状况,成为蒂尔曼和姐姐们无常的日常。
从一开始的阿尔茨海默病到后来的脑积水,光是为母亲找到正确的疾病诊断,就耗去了几年时间。蒂尔曼第一次认识到,患者家属有时需要质疑医生的权威,医院系统有时混乱而低效。而女儿们想让母亲“活得久、活得好”的目标并不容易实现,她们要应付无尽的检查、手术、复诊、药物,要处理贯穿24小时的焦虑和警惕,随时准备好跑去买药、去急诊,还得面对医疗失误,以及母亲受尽病痛后的求死愿望。
在种种难题面前,蒂尔曼和姐妹竭力团结在一起,跨过一道道难关,像哄孩子一样哄着母亲,安定她的情绪,并且没将母亲送去养老院,“因为我自己也不想去养老院”,直到母亲在家中善终。
然而,在尽职尽责的同时,蒂尔曼也无法回避情绪的深渊。“照料母亲有时让我感到一种慈悲,有时则是无望和愤怒……为了让她活着我们不遗余力,这更像是一份折磨人的责任。”蒂尔曼在书中这样写道。
“不是凭真心,而是凭良心”
照护的日常是琐碎而压抑的。在最初几年,女儿们每天、每隔几小时就要互通电话,汇报母亲是好转了还是“退步”了。蒂尔曼写道:“母亲像一架静止的无人机一样盘旋在我和姐姐们的头顶。一段时间之后,或许是五年,这就成了我不正常的正常生活节奏。”她不得不面对母亲认知混乱带来的行为失控:母亲会为一只不存在的行李箱发脾气,会在公共场所说出令人难堪的话。蒂尔曼也不讳言自己对“屎尿屁”的生理性抗拒:“把坐便器从她的卧室一路端进厕所倒掉这件事让我干呕,这种反应一直没有消失。”
照护到第六年的时候,蒂尔曼很崩溃,她内心充满怨恨,很想把母亲送进养老院。“让她住在家里,需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责任的重担永远无法减轻。”但蒂尔曼深知就连自己也不想进养老院,而且,她觉得母亲在家里待着的场景就像老照片一样让人感到安慰,“让人感觉到母亲一直在”。
就这样,蒂尔曼不断在责任与自我之间挣扎。她坦言:“我扮演了好女儿的角色,不是凭真心,而是凭良心。”这正是《照料母亲十一年》最为可贵也最能安慰人的部分,尽可能说出事实,不回避照护的任何一面,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
体面地老去,有多难
《照料母亲十一年》出版后,入选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年度好书,获得《纽约时报》《科克斯评论》《每日电讯报》《波士顿环球报》《新共和》等的一致推荐。媒体除了赞扬蒂尔曼冷静地写出了养老照护的真相,还认为她“揭示出,当有人需要照护时,我们的支持网络何其脆弱。家庭照料责任始终落在个人头上,这或许正是此类普遍性困境很少得到公开讨论的原因”。
持续十一年的照护,让蒂尔曼这个教授、作家,看到了许多被广泛忽视的面向。从事照护工作的通常是女性,是女儿;守护床边,奔波于家庭、医生、手术室之间的,通常是家庭成员,社会支持网络乏善可陈;老年医学不被重视,老年人被当成医疗行业的累赘,失能老人的医疗以遭受不应该的折磨为代价;体面地老去很艰难,有尊严地在家中去世更是难上加难……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更普遍的社会问题:照护,不应只是家庭内部的事。
关于养老照护,《照料母亲十一年》并不意在提供标准答案,或是一份母慈女孝的样本。琳恩·蒂尔曼以一位小说家的犀利眼光,以近乎残酷的诚实和简洁文字,写下了她在十一年照护中所经历的一切:爱、怨、愤怒、慈悲,以及那些无法被“收拾妥当”的复杂情绪。因准确而有力,因直接而激起共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后,许多同样经历过失能照护的读者表示,蒂尔曼讲出了真正的事实,尤其是那种矛盾重重的心理。
正如《洛杉矶时报》所评价的:“蒂尔曼教会我如何面对父母老去的未来。这本书是对责任与良知命题的考问:我们应该为亲人付出多少,又愿意为亲人付出什么?她的坦诚给人以力量,正是这份坦诚,让这部作品超越纪实层面,成为艺术。”
编辑:李睿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