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城,寻泉丨人文
新黄河  昨天 10:59

新黄河记者:江丹  

从今年年初开始,韩强一直在组织一系列“寻泉”活动。在他看来,“寻泉”不仅是看风景,还关乎身份认同。尤其是对那些近几年才加入这座城市的“新济南人”而言,泉水这一地理标志,也是他们真正融入泉城的心理印记。

连续十几场活动后,关于“寻泉”,韩强有了更多想法。除了去泉边看泉,他计划做一个关于泉水的展览。

建立认同感

韩强是盒子青春“城市行走计划”主理人。从今年1月开始,“寻泉”成为这个项目的一部分。

受访者供图

第一场“寻泉”活动是从百花洲开始的。韩强带着大家从百花洲出发,沿着曲水亭街一路向南,走过王府池子、东更道和西更道,去了珍珠泉。西更道北口处有高升店,这正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刘鹗《老残游记》中提到的一家旅店。“到了小布政司街,觅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将行李卸下,开发了车价酒钱,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老残游记》中如是写道。经典文学名著中的描写照进现实,让许多第一次来这里的活动参加者感到惊喜。

有人对韩强说,如果不是参加这次“寻泉”活动,从来不知道高升店的故事,也不知道“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典故出处。韩强听后很受触动,他策划“寻泉”活动的初衷,就是希望能用这种直观、生动的方式,帮助那些新在济南扎根生活的人们了解泉城,从文化、心理上快速建立起认同感。

参加“寻泉”活动的大多是“新济南人”。他们因为工作、教育或者其他原因来到济南,在这里组建家庭,开启新生活,但有时候却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介绍这座城市。他们带着孩子“寻泉”,了解泉水生活里的历史,让孩子们知道,一个人来自哪里,不仅指地理上的来处,还有文化上的来处。

孩子们围着韩强听泉水故事 受访者供图

人们对“寻泉”的热情,出乎韩强的意料。第一场活动开始前,他甚至担心报名人数不够。他一方面想让大家去了解泉水,另一方面又觉得,人人都知道泉城有泉水,包括他在内,也经常自己带孩子去看泉。结果出乎意料,报名的信息发出后,大家的反馈很积极,但由于讲解设备有限,每一场的规模只能控制在50人左右。

认识泉,爱护泉

事实上,即便是韩强自己,也在这一系列“寻泉”活动中重新认识了泉城和泉水。

秋天的玛瑙泉 新黄河记者王汗冰 摄

韩强的老家是平阴,那里有包括洪范池、书院泉、扈泉等在内的洪范池泉群。小时候,韩强对泉水的所有感受都来自洪范池,在“城里”的趵突泉距离他实在遥远。2003年,韩强从新闻中得知趵突泉复涌的消息,虽然没有去过,但也被一种兴奋的情绪感染,跟着一起高兴。

2014年,韩强来到济南生活,除了工作,让他真正、快速融入新生活的还有泉水。如今,他把这种经验扩大,与更多的“新济南人”一起寻泉。

自今年1月以来,韩强参加了每一场寻泉活动,他是策划的人,也是执行的人,还是现场主持的人。韩强带着大家去过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去过白泉、洪范池、百脉泉、舜泉,还去过玉河泉。韩强说,他们差点就错过了今年的玉河泉群的好风景,其中的响呼噜泉是季节性泉水,在每年雨季降水充沛的时候才会喷涌,声音响,水势大。但在这之前,韩强一直以为泉水都是常年流淌的。

雨后的月牙泉 新黄河记者王汗冰 摄

在寻泉的过程中,大家认识泉水的同时也更加爱护泉水。尽管知道了泉水来自济南的地质构造,但是节水的意识也渗透进日常的生活。韩强就是这样,一瓶水哪怕剩一点,也要倒进杯子后再丢掉。

韩强的寻泉计划仍在继续。他还有一个新计划:收集济南72名泉的泉水,策划一场展览。“我们要为每一眼泉,讲述属于它的故事。”

摄影:王汗冰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