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17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19%,这意味着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体重超标。而更触目惊心的是,若不加干预,到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将突破31.8%!
那么,“小胖墩”如何减重?中医对于减重有哪些妙招?中西医如何“协同防胖”?
问题一:“我家娃白白胖胖多可爱,凭啥说胖?”你分得清“可爱胖”和“异常胖”吗?
“我家孩子哪里胖了?”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梁爽常听到家长这样的反问。其实,“异常胖”对青少年身体的危害极大。一位12岁男孩因跑步时喘不上气被紧急送医,检查显示其BMI(身体质量指数)已达到32.体脂率高达45%,肝脏超声提示中度脂肪变性,空腹血糖接近糖尿病前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重管理专家、慢病管理专业副主任田翠环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6-17岁青少年肥胖率从1982年的0.2%飙升至2020年的7.9%,40年间增长了近40倍。
医学上通常采用BMI作为判断标准,但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来说,单纯的BMI值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因此,还需要结合腰围、体脂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特别是腰围,它是反映腹部脂肪堆积的重要指标,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
问题二:孩子胖到内分泌失调、性早熟?儿童肥胖的杀伤力有多强?
青少年肥胖的危害远超想象。田翠环列举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25%的肥胖青少年存在胰岛素抵抗,10岁前确诊2型糖尿病的案例逐年增加;超35%的患儿肝脏出现脂肪变性,部分已进展为肝纤维化;12至18岁肥胖者中,15%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这一指标在正常同龄人中不足1%。更严峻的是,肥胖引发的并发症正在低龄化。2022年统计显示,6至17岁青少年高血压检出率从2000年的6.8%跃升至18.2%,最小的痛风患者仅9岁。
性发育异常则是另一把悬在肥胖青少年头上的“剑”。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张桂菊接诊过一名13岁男孩,体重达180斤,因乳房发育被迫长年穿宽松衣物遮掩。
心理健康的崩塌同样不容忽视。梁爽的门诊患者中,一名15岁女孩因肥胖被同学嘲笑像“坦克”,长期闭门不出,确诊重度抑郁。“肥胖青少年的焦虑、抑郁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部分甚至伴随自残倾向。”田翠环补充道。
问题三:西医科学饮食vs中医体质调理,青少年减肥怎么选?中西医双管齐下,如何实现1+1>2的“逆袭”效果?
面对青少年肥胖,西医与中医展现了不同的干预逻辑。西医强调科学饮食与代谢管理:每日热量需控制在1200至1800千卡,蛋白质占比20%-25%,同时限制精制碳水和高糖饮料。
张桂菊强调,中医将肥胖视为“本虚标实”——表面是痰湿积聚,根源在于脾失健运。“我们常用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山楂、荷叶消脂化积。但需注意,肥胖儿童的体质多为平和质,过度进补反而加重痰湿。”她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名13岁男孩因乳房发育就诊,体脂率高达35%。通过中药调理(党参、苍术、薏苡仁)、饮食控制(减少粥类、油炸食品)和游泳训练,一年后体脂率降至15%,乳房发育明显消退。“中药不是减肥药,而是通过调节代谢环境帮助身体回归平衡。”张桂菊说。
此外,运动干预需兼顾安全与趣味性。梁爽推荐游泳、骑行等低冲击有氧运动,配合弹力带抗阻训练,“肥胖者膝关节承重可达体重的3至6倍,贸然长跑易造成不可逆损伤。”而张桂菊则从中医角度提出“慢调理”理念: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运动可调节代谢,且不易损伤关节。
问题四:网红减肥法、司美格鲁肽、缩胃手术……青少年能用吗?“小胖墩”减肥能“照抄大人作业”吗?
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13岁的小林低着头,手指紧紧绞着衣角。他的体重已经达到180斤,颈部出现一圈深色纹路——这是高胰岛素抵抗的警示信号。
“生酮饮食一周瘦10斤”“轻断食打造易瘦体质”……社交媒体上,五花八门的减肥法吸引着青少年和焦虑的家长。然而,田翠环直言:“青少年处于发育黄金期,需保证蛋白质、钙和维生素的均衡摄入。”青少年正处于骨骼发育和性成熟的关键期,生酮饮食极低碳水、高脂肪的模式可能导致钙、维生素B族缺乏,影响身高增长;轻断食则可能因热量不足导致注意力下降、月经紊乱。更危险的是,极端饮食可能诱发暴食或厌食倾向,形成“减肥-反弹-更胖”的恶性循环。
当生活方式干预失效,一些人将目光投向成年人常用的“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这种GLP-1受体激动剂虽能抑制食欲,但我国尚未批准其用于18岁以下人群。“孩子的胰腺和神经系统仍在发育,药物可能干扰生长激素分泌。”张桂菊强调。临床中,曾有家长私自给孩子注射司美格鲁肽,导致严重低血糖送医。
医疗干预需严守底线。对于BMI≥35且合并严重并发症的青少年,代谢手术可能是最后的选择。田翠环强调,“99%的青少年肥胖仍需依靠生活方式干预。”
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儿童减重多学科门诊,从营养、运动、心理等多维度介入。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打破“小时候胖不算病”的传统认知。数据显示,75%-80%的肥胖儿童会发展为成人肥胖,脂肪细胞的“记忆效应”让复胖概率增加3倍。
问题五:减重反弹成常态?从短期突击到长期管理,如何打造“防反弹体质”?
“你想当一阵子胖子,还是一辈子胖子?”张桂菊常以此问打破患儿家庭的侥幸心理。首先,改变“以胖为福”的传统观念,需要全社会协同努力。学校需落实每天1小时中高强度运动,减少食堂精制碳水和含糖饮料;社区可设立青少年健康驿站,提供免费体脂检测和营养咨询;媒体则应摒弃对“网红减肥法”的过度渲染,传播科学理念。正如梁爽所言:“让成长不再‘负重前行’,需要家庭、学校、医院攥指成拳。”
站在医学与文化的交汇点,体重管理正在突破“热量加减”的单一维度。当梁爽门诊的智能手环开始监测睡眠质量,当张桂菊为患者开具的“药方”变成家庭菜谱,当田翠环团队用MRI建模预测皮肤回缩——这些细节揭示着更深层的变革:健康不是与脂肪的战争,而是重建身体与环境的和谐。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在快餐与算法统治的时代,或许真正的“治未病”,是教会一代人如何与热量共存。
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