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重生”:一场跨越生死的医患携手战
新黄河  5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苏珊  

在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肾内科的病房里,两面鲜红的锦旗格外醒目,上面“医德高尚医术精,关爱病患暖人心”“微笑亲切热忱服务,主动关爱胜似亲人”的金色大字,诉说着一段关于生命、信任与坚守的故事。锦旗的主人是一名74岁的退伍老兵,一位在病魔缠身时仍不失军人风骨的老人,他与肾内科医护团队共同演绎了一场从绝望到希望的生命接力。

风雨飘摇:多病缠身的老兵遭遇“心肾劫难”

老兵的人生曾如钢枪般挺拔——年轻时投身军营保家卫国,退役后虽被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困扰,却始终保持着军人的硬朗。然而,2025年初,命运的考验再次升级:一年多前发现肌酐升高,2月前左足清创术后双下肢水肿如“灌了铅”,胸闷憋喘让他连穿衣都气喘吁吁。5月14日入院时,他的肌酐已飙升至341.9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仅14.39ml/min,BNP超过5000pg/ml,双肺布满湿啰音,左下腹造瘘口脓性分泌物渗出,骶尾部及双足布满压力性损伤,“慢性肾脏病5期、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功能Ⅳ级”等诊断赫然写在病历上。

“我这辈子啥苦没吃过,可这水肿让我连床都下不了,活着还有啥意思?”老人攥着被角的手青筋暴起,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绝望。他曾是战场上的勇士,却在病魔面前第一次感到无力——透析治疗时反复低血压、肌钙蛋白飙升至1.38ng/ml、APTT延长至180秒的凝血危象、左足伤口感染化脓……多重危机如同战场上的“连环雷”,稍有不慎就会引爆生命的底线。

精准施策:多学科联手编织“生命防护网”

“老兵为国家扛过枪,我们要为他扛过病!”肾内科房娜主任医师带领团队立下“军令状”。面对老人“心肾综合征”的复杂局面,医护团队制定了“分阶段攻坚”方案:

第一阶段:打通生命通道。5月23日,在超声引导下为老人行右股静脉置管,建立透析通路。首次透析时,老人血压骤降,团队立即调整致治疗方案,逐步增加超滤量,同时用药物“双管齐下”,配合纠正低蛋白血症的治疗,双下肢水肿逐渐从重转轻。

第二阶段:破解凝血困局。当纤维蛋白原不断降低时,老人因担忧风险拒绝输注凝血因子。医护团队每日监测凝血功能,将抗凝方案切换,既保证透析管路通畅,又避免消化道出血,最终纤维蛋白原也逐步恢复。

第三阶段:守护心肌防线。6月6日,老人突发心肌梗死。心内科紧急会诊,在血小板降低的高风险下,精准调整抗血小板方案,配合扩张冠脉,使胸闷症状逐渐缓解。

第四阶段:重建生活信心。护理团队每日为老人进行压疮换药、造瘘口护理,营养师定制“低盐低脂糖尿病优质蛋白饮食”,心理疏导小组用“老兵故事分享会”唤醒他的斗志。当老人恢复食欲、自主活动时,眼角的皱纹里终于漾出久违的笑容。

老兵礼赞:锦旗背后的医患情深

6月20日,老人出院当天,特意让家属送来两面锦旗。“我这辈子敬过无数个礼,这个礼要送给你们!”他颤抖着军姿,向医护团队致以标准的军礼。此刻的他,各项身体指标持续好转,睡得好吃得下,也能独立完成透析前的准备工作。

“老人的康复也是多学科协作的成果。”宗煜副主任医师翻开病程记录,“从CRRT到普通透析的过渡,从抗凝到抗血小板的平衡,每一步都像排雷。”而护士长记得更细:“老人长期卧床,左足因为动脉闭塞而溃烂,需要每日护理,老人自己非常坚强,对抗病魔的意志非常强烈!”

如今,老人每周三次规律来院透析,每次都会和医护人员聊聊当年的军营往事。那面锦旗在阳光下闪耀,不仅是对医术的褒奖,更是对医患之间“以心换心”的最好诠释——当白衣战士用专业与温情为老兵筑起“生命堡垒”时,老兵用坚韧与信任回敬以最珍贵的“军功章”。这或许就是医学的真谛:在疾病的战场上,唯有医患并肩,方能奏响生命的凯歌。

通讯员:胡琪 王莹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