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苏珊
你印象中的护士是什么样子的?是繁忙门诊中忙碌穿梭的身影,还是寂静病房里令人安心的守护?是急救患者时的奋力奔跑,还是监控生命监护仪时的静默专注?
从晨曦到日暮,从日暮到晨曦,她们在护理岗位上默默坚守,让黑夜变亮,让希望发芽,让温暖传递,让生命延续……
5·12国际护士节,让我们走近那些可敬可爱的“白衣天使”,走近她们平凡岗位中的那些不平凡的点滴。
为誓言,为希望
将严谨刻入肌肉记忆
“巾钳1、2、3、4……”
“蚊钳1、2、3、4、5、6……”
两人一组,伴随着发音清晰的计数,一件件器械在轻拿轻放中被护士们用久经考验的双眼仔细“扫描”、核对:数量是否准确?器械尖端是否完好?螺丝是否在位?纱布钡线是否完整?这便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十分枯燥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手术物品清点!
一台手术,从开始前到结束,手术室的护士们至少要对手术器械、敷料等严格清点4次,而一台手术所用到的器械、敷料少则几十件、多则百余件。
枯燥的环节,却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仰赖每一位护士内化于心的责任感及使命感。“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计数过程,更是我们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庄严承诺。”手术中心大科护士长章玉菊说道。
手术台是无影灯下的战场,小小的器械承载着患者生命健康的希望。为了保障清点工作准确无误,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的护理团队在长期实践中完善出百余项手术物品清点标准作业程序,每一项都是护士们为患者护航的“无声誓言”。
为将严谨操作刻成肌肉记忆,每位护士都经历过“魔鬼训练”:按照标准化操作流程,她们在各种定期培训、情景模拟及比赛考核中,一遍遍提升操作精准度及效率。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自我成长的动力源泉、人文关怀的温度传递,都是她们在不变中应万变、在万变中稳如山的精神力量。
日复一日,手术室的护士们在重复中追求极致,在汗水中成就效率,在枯燥中书写不凡。她们以饱满的热忱信念,对生命的共情与尊重,与医生们一道构筑起守护生命与健康的坚实屏障,努力点亮无影灯下的希望……
有温度,有期盼
一张“转盘”的特殊使命
“大爷,您有什么需要吗?”
“您有哪里不舒服吗?”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头颈外科病房,护士拿着一张特殊的转盘,耐心地询问患者。转盘上,清晰的文字对应着形象的图案,标注着全喉切除患者常见的一个个需求:吃饭、喝水、联系家属、疼痛、胸闷、大小便,甚至还有失眠、太冷、太热等。小小的转盘,被赋予了特殊的沟通使命,承载着护士们守护的温度。
对于晚期喉癌或下咽癌患者,全喉切除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切除肿瘤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丧失发音功能,这意味着术后患者无法开口说话。如何及时有效地与患者沟通,解患者之急?头颈外科病房的护士们想出了各种办法,纸笔、写字板常年必备,但若论直观便利,则莫过于“需求转盘”。
“特别是一些高龄患者写字不方便,通过需求转盘能够快速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便于我们提供精准的照护服务。”头颈中心大科护士长卢文红说道。
小小的转盘上,患者手指的方向,是护士们行动的“指令”。她们忙碌的身影和加油打气的鼓励,在病房中驱散着病痛的阴霾,点燃着患者内心的希望。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个以头颈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为特色的头颈医学中心将头颈外科的精湛医技、头颈放疗的精准实施以及头颈肿瘤基础研究紧密融合,全力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在解决疑难、复杂、危重疾病方面拥有多项国内首创及领先的诊疗技术,越来越多的患者在获得更佳的肿瘤治疗效果的同时,得以保留喉功能。“我们全喉切除手术的比例在持续下降,希望有一天,需求转盘能够彻底完成它的使命。”卢文红怀着这样的期盼。
即便疼,也要做
一种需要被理解的呵护
“一、二、三!”
三名护士分别托扶着骨折患者的颈部、腰部、腿部,随着一声口令,她们一齐用力,为躺在病床上无法自行活动的患者翻身——这是骨科病房里最常见的场景。
因为骨折,翻身这个简单的动作,对很多患者来说是个无法独立完成的挑战,尤其是脊柱、骨盆、髋关节、大腿骨折的老年患者。可久卧不动,不仅不利于锻炼和功能恢复,还容易诱发坠积性肺炎、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各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定时为患者翻身,是骨科病房护士们最重要的护理日常之一。
疾病的特殊性,让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充满了专业技巧与风险性,如果用力不均、翻身不当,有可能会加重损伤。“功力”扎实的护士们化身“女汉子”,手用巧劲、配合默契,将患者头颈部、躯干、下肢三点成一线完美翻转,中途还要为患者轻拍后背促进痰液排出。
病房里这么转一圈儿,护士们的衣衫常被汗水打湿。遇到体重有点超标的患者,在翻身的过程中,护士们抻着脖子、闪着腰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可即便护士们的动作再轻再稳,患者因为本身骨折症结也不可避免会感到疼痛,面对护士们的频繁“造访”、殷勤翻身,不少病人和家属不乐意了:你们是不是没事儿干,为啥总折腾着翻身?常遭质疑的护士们处理起此事也驾轻就熟,扬起笑脸不厌其烦地进行现场科普,讲明白即便疼也要做的原因。
这是一种需要被理解的呵护,与其他繁琐的基础护理以及梳头、按摩、擦脸、喂饭等等各种繁杂的生活护理一起组合成了骨科病房日常护理“交响曲”。“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大科护士长李凤玲说道,“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交给我,你放心
护士变身“临时家长”
“护士,娃搁你这儿了!”
“孩子,去找阿姨!”
家长把孩子塞到护士手中,急匆匆地进了急诊室。护士则熟练地抱起孩子,变身“临时家长”,一边轻声哄着小朋友,一边娴熟地处理着分诊台的工作。这样的场景,在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时常出现。
急诊科是救治急诊病人的“第一阵地”,意外和紧急是这里的病情与伤情的共同点。无暇顾及的孩子,常常会被家长“顺手”塞给护士,也有护士见家长不便看顾就主动“要”过来的。时间一久,急诊科的护士们几乎人人练就出一边工作、一边带娃的“硬核”本领。
交给我,你放心!她们或许没有这样说,但她们一定会这样做。怕娃饿了,分诊台常备一些小糖果、小零食。怕娃冷了,护士们会效仿“袋鼠妈妈”用自己的外衣包裹住孩子。甚至一套特殊的工作流程也在实践中自发形成——“临时家长”不便处理的事务,其他护士很自然地接了过去;“临时家长”接到紧急任务,另一位护士迅速补位;胖娃娃有点沉,大家就你抱一会、我抱一会……
急诊护理单元负责人韩笑已经记不清自己当过多少回临时家长,她笑着说:“这是一种双向信任,也是一种双向奔赴。这种信任很美好!”
交给我,你放心!投射着医患同行的浓厚底色,也传递着医患间最动人的温情。
通讯员:郭玉环 王晓敏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