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苏珊
这是篇“有味道”的新闻。
“总觉得有便意,却排不出来,用了通便药也不见效。”25岁的马先生被异常排便困扰两月有余,到医院就诊后才揭开病症背后的“隐形推手”——不良排便习惯。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排便时间过长,竟是诱发痔疮的关键因素。
马先生最近两个月一直有这样一个困惑:老想大便,但是去了卫生间,又没有大便排出;有时候大便后总觉得没拉干净,觉得还有大便,但是等了又等,还是没有大便。马先生觉得自己可能是便秘了,从药店买了通便药后,没有明显效果。家人劝他去医院检查,但因为工作忙,白天没有时间到医院,马先生的症状越拖越严重。
随后,他到济南市中心医院肛肠科就诊,医生根据马先生的症状初步考虑可能是痔疮。马先生一直以为自己没有痔疮,也没有经常喝酒吃辣,那么马先生得痔疮的诱因是什么呢?医生告诉他,痔疮和他的排便习惯有很大关系:排便时间太长。
那么,排便还需要控时间?那大便需要几分钟呢?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人将卫生间变成“休闲场所”。阅读报刊、刷手机、听音乐等行为屡见不鲜,不少人甚至认为这是放松身心的好方式。然而,济南市中心医院肛肠科王绍昭医生却指出,这类习惯正悄然威胁着肛肠健康。
“排便需要全身多组肌肉协同运作,分散注意力会导致排便时间延长,不仅错过最佳排便时机,还会引发便秘,形成恶性循环。”王绍昭强调,当排便时间超过正常范围,肠道内的大便水分被过度吸收,排便难度骤增,进而埋下健康隐患。
从医学角度来看,排便时间过长极易诱发多种肛肠疾病。由于肛门处于人体最低位,长时间排便会使其承受巨大压力,阻碍静脉回流,致使肛门局部充血隆起,最终形成痔疮。患者常出现的下坠感、排便不尽等症状,都与肛内肿胀密切相关。此外,肛门长时间松弛,还会导致分泌物外溢,引发肛周皮肤潮湿、瘙痒,甚至可能引发血栓性外痔、内痔脱出等严重病症。
针对这一现象,王绍昭给出科学建议:每次排便时间应控制在3—5分钟,过程中需专注排便,避免使用电子产品或进行其他分散注意力的行为。若3分钟内无便意,应及时起身,待便意再次出现时再行排便,切忌久坐马桶苦等。
编辑:俞丹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