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樊雨晴
夏季乘坐高铁时,乘客普遍穿着单薄,许多人担心皮肤直接接触座椅可能引发皮肤病,这促使高铁一次性座套销量激增,部分商家月销量甚至超过10万单。乘坐高铁是否需要自备一次性座套?公共场所是否容易传播皮肤病?针对上述问题,山东省妇幼保健院整形美容科主任李周娜作出了专业解答。
李周娜介绍,皮肤病的传播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传染源、达到致病剂量的病原体和易感人群。皮肤破损、免疫力低下者或接触病原体后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的人都可以成为易感人群。通常而言,可能通过座椅传播的皮肤病包括真菌感染(如足癣、股癣);病毒感染(如寻常疣、传染性软疣);细菌感染(如脓疱疮)等,高铁座椅若每日消毒,健康的皮肤屏障能抵御大部分病原体,实际传播风险极低。“乘客购买一次性座套的可能原因包括心理因素、卫生焦虑或特殊人群需求,如儿童、皮肤敏感或免疫力低下人群等。”李周娜表示,对普通健康人群来讲,通过高铁座椅感染皮肤病的风险极低,依赖座套可能属于“过度防护”,更有效的措施是勤洗手、避免触摸面部,而对易感人群而言穿长裤、湿巾擦拭座椅同样有效,并非必须使用座套。
“在临床接诊中,此类案例极少。皮肤病的传播更常见于密切接触或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拖鞋等),而非公共座椅。”李周娜从临床角度分析。高铁座椅多为纺织物和塑料构成,虽每日清洁消毒,但不会每日更换。对此,李周娜表示,在塑料和耐磨织物上,干燥、通风的环境不利于病原体存活,细菌、病毒在疏水性表面(如聚酯纤维)吸附较多,但日常清洁可减少残留,织物座椅若潮湿可能短暂滋生真菌,但高铁定期消毒降低风险。“由此看来,高铁座椅的实际传播皮肤病风险较低,因病原体需‘足量+皮肤破损’才能致病,健康皮肤屏障可抵御大部分病原体。”
李周娜建议,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接触座椅后勤洗手,避免摸脸、揉眼,即可切断传播路径。旅客出行时可选择穿着长裤、长裙,减少皮肤直接接触座椅。也可以使用湿巾擦拭高频接触区如扶手、小桌板,比座套更实用。此外,还需要保持皮肤完整,破损处用创可贴覆盖。“总之,高铁座椅传播皮肤病的风险极低,普通人群无需过度依赖一次性座套,重点应放在基础卫生习惯,如洗手和皮肤保护上。特殊人群则可根据需求选择防护措施,但不必恐慌。”
同时,李周娜对特殊人群做出提示——儿童的皮肤娇嫩,且卫生习惯较弱,需要特别注意公共环境的卫生;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抵抗力弱,真菌、细菌易入侵,同样需要做好防护;皮肤破损或湿疹患者同样需要注意,病原体可能通过伤口感染;洁癖或心理敏感者则可使用一次性座套缓解焦虑。
编辑:孙菲菲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