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孙镇镇
国庆中秋假期,不少人选择徒步登山、长途骑行或开启“特种兵式旅行”。然而,过度运动可能引来一位“不速之客”——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接下来,让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边红军带领大家了解这种旅途中的健康风险,让假期出行更安全。
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由于肌肉损伤引起的横纹肌破坏和崩解,导致包括肌酸激酶、肌红蛋白、乳酸脱氢酶及电解质等肌细胞内的成分进入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临床无症状的肌酸激酶升高及危及生命的肌酸激酶极度升高、高钾血症、急性肾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10%~60%的患者可发生急性肾损伤,严重病例的死亡率可高达5%~50%。
旅途中的常见风险与诱因
1. 过度运动:假期中,平时缺乏锻炼的人突然进行长时间徒步、登山、骑行、马拉松或者军训等,肌肉无法承受突然增加的负荷,容易导致损伤。
2. 脱水与电解质紊乱:旅途中饮水不足或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导致体液流失,肌肉更易受损且修复能力下降。
3. 挤压与压迫:创伤,特别是涉及四肢的挤压伤;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宿醉及独居老人跌倒,保持同一姿势,局部肌肉受压缺血,都可能引发挤压性横纹肌溶解。
4. 感染与饮酒:假期聚餐增多,重症病毒感染、败血症或大量饮酒也可能成为诱因。
5. 药物因素:某些他汀类降脂药和减肥药在剧烈运动时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6. 毒素:蛇毒、蘑菇毒素等。
主要症状识别方法:抓住身体发出的警报
典型三联征(典型者不足10%):
1. 肌痛:肌肉剧烈疼痛、压痛、肿胀,通常发生在双侧大腿、小腿、下腰部等;
2. 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
3. 尿色改变:尿液呈浓茶色或者酱油色,这是最典型的警示信号。
部分病人有发热、全身乏力、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等全身不适症状,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值得警惕的是,约50%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肌肉症状,仅表现为尿色改变和全身不适,容易误判为普通疲劳或感冒。
紧急处理与就医指南,旅途中的应急处理:
1. 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进一步肌肉损伤;
2. 补充水分,大量饮用清水或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3. 适当休息,抬高受累肢体,促进静脉回流;
4. 避免使用止痛药,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加重肾脏损伤;
危险信号(何时必须就医):
尿液明显变深,呈浓茶色或酱油色;
肌肉疼痛剧烈,休息后不缓解,甚至出现肢体肿胀伴皮肤发紫;
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
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
呼吸困难或意识模糊。
医院诊断与治疗:
急救中心医生会通过血液检查(肌酸激酶显著升高)和尿液分析确诊。
治疗主要包括积极液体复苏、合理碱化尿液、保护肾功能,严重病例需要血液净化等治疗。
预防胜于治疗:假期出行安全指南
1. 量力而行:合理安排行程,避免“报复性运动”;
2. 循序渐进:平时缺乏锻炼者,旅途中应逐渐增加活动强度;
3. 充分补水和电解质:每小时补充200~300ml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适当补充钠和钾离子;
4. 适时休息:长途旅行中定期活动肢体,避免长时间压迫肌肉;
5. 避免酗酒:防止意外;
6. 识别预警信号:关注身体发出的不适信号,及时调整行程。
边红军提醒,假期是放松身心的好时机,但健康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了解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掌握预防和识别方法,才能让旅途更加愉快安心。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切勿硬撑,及时就医才是明智之举。
通讯员:卢骁 编辑:曹晓旭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