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脊柱手术?脊柱专家支招 |“医”点就透
新黄河  9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孙镇镇  

在脊柱科门诊,常常会遇到患者纠结一个问题:“我的病到底要不要做手术?”其实,脊柱疾病大多可通过休息、药物、理疗等保守治疗缓解甚至痊愈,但确实有部分患者需要面临手术与否的抉择。这个决定不仅考验医生,也让患者陷入两难。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一病区主任张震提醒,如果此刻的你正纠结于脊柱手术的选择,不妨按照这四个问题梳理思路,再和主治医生沟通细节。

该不该做?——明确手术的必要性

这是判断是否手术的“基石”,核心是搞清楚“手术是不是必需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

疾病诊断是否清晰:需明确脊柱问题类型,如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准确诊断是治疗方向的基础。

是否有非手术替代方案:例如卧床休息、药物治疗及康复锻炼等保守疗法。

是否存在紧急/限期手术指征:比如脊柱骨折合并马尾神经损伤,大小便障碍,就需要紧急手术;再如脊髓型颈椎病肢体活动不灵有进行性加重,也需要尽快手术。

明确手术核心目的:手术目的包括根治、缓解、诊断、预防。

能不能做?——评估身体的耐受度

手术有获益也有风险,而身体能否“扛住”手术是关键前提。医生会通过全面评估,判断患者的身体条件是否适合手术:

基础健康状况评估:重点检查心、肺、肝、肾等重要内脏功能,这些疾病可能会增加手术中或术后的并发症风险。

慢性疾病风险排查: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医生会评估病情是否控制稳定。

手术相关的特殊功能评估:比如需要内固定的老年人需测量骨密度。

麻醉风险单独评估:麻醉是手术的“第一道关”。尤其是高龄患者,器官功能储备下降,需要更细致的评估,确保麻醉安全。

值不值做?——权衡风险与收益

这一步需要患者和医生充分沟通,理性对比“手术能带来什么”和“可能面临什么风险”,核心是判断“收益是否远大于风险”:

手术的“收益”要算清

建议综合考虑:手术能解除多大的痛苦,能延长多久的生存时间,能多大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的“风险”要认清

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术中出血、麻醉意外、神经损伤;术后伤口感染、愈合不良,或心脑血管意外(尤其老年患者);脊柱长期的功能、外观影响等。

愿不愿做?——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

最终决定权永远在患者手中,这个问题应该也必须由患者本人回答。

明确自己的核心诉求:是想解决“疼痛难忍”的问题,还是“无法弯腰、走路”的功能障碍?或是担心病情恶化带来的“恐惧”?

接受可能的负面结果:即使手术成功,也可能存在术后短期疼痛、需要长期康复锻炼等情况;若出现并发症,是否有心理准备应对?

考虑生活中的实际影响:术后需要1—3个月的恢复期,是否有家人能帮忙照顾?工作是否允许长时间休假?这些现实问题也会影响决策。

理想的脊柱手术决策,是“在合适的时间由专业的医生为适合的患者做恰当的手术”。但无论选择的天平放在何处,最终“拍板”的砝码,始终握在患者手里。患者可以和家人充分沟通,但最终要基于对病情、身体状况的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规划作出选择。

通讯员:王竹君 陈晨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