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中国探月工程发布消息称,国家航天局批准向全国25家科研机构发放第九批月球科研样品,此次共计67份申请获得通过,对应32名使用责任人,样品发放量共计30881.8mg。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大学在此次发放名单之中,这也是山大继2021年获得首批研究样本后第四次入选。从不久前发布全球首个“月球镁环检测报告”,到再获月球科研样品,中国探月工程样本研究体系再添齐鲁力量。
查阅数据后发现,山东大学在2021年首次获得月球科研样品(此为第二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时,责任人便是凌宗成教授。
2022年第五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这是山大第二次入选,使用责任人为付晓辉和凌宗成。
2024年第七批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发放,山东大学第三次入选,使用责任人是曾小家。
今年7月,随着第九批样品发放,凌宗成成为第三次使用月球科研样品的责任人。据山东大学网站显示,凌宗成,教授、博导,行星科学团队课题组长(PI)。研究领域为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方向为行星光谱学和行星物质科学,涵盖行星遥感与测绘、行星地质与环境、行星样品与天体化学、行星光谱探测载荷技术、行星数据系统(PDS)与人工智能应用、行星资源勘查与原位利用等。
他长期从事月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研究,带领山大行星科学团队深度参与我国“嫦娥”探月工程、“天问”行星探测工程等国家重大深空探测任务,担任嫦娥四号科学应用核心团队副组长、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专家组成员、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先期研究团队成员,代表山大申请获批嫦娥五号月壤开展研究。承担载人航天国家重大项目、民用航天技术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Icarus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曾获评2015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
图为2022年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获批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
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深入参与了“嫦娥工程”、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深空探测任务。团队成员以行星遥感与光谱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以行星表面/次表面物质组成和地质演化为主题,采用国内外行星探测尤其是我国自主返回的遥感和就位探测数据,解译行星物质成分分布和地质演化规律,利用各种高精尖实验设备分析陨石和返回样品,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就在今年7月,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行星科学团队牵头完成并发布全球首个“月球镁环检测报告”,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发表。
研究团队通过对返回样品的精细分析,发现所谓“镁环”物质其实主要是一种由斜长石(占比63%–67%)和低钙辉石(25%–27%)构成的亚铁苏长岩。
这种矿物组合与月球南极-艾肯盆地的早期撞击熔融岩的成分差异明显,这一发现为研究月球深部物质如何在巨大撞击下“翻涌上来”、如何重新混合并冷却定型提供了直接证据。
此外,这次研究还发现其成分与月球正面(如2020年中国返回的嫦娥五号样本)截然不同:其中几乎不含橄榄石和钛铁矿。
嫦娥六号月壤的演化过程示意图
这份“月背检测报告”,不仅是首份对SPA镁环矿物组成的实物研究成果,更是人类首次以实物样品为基准,验证月球卫星数据的尝试。正如研究第一作者、山东大学博士后曹海军所说:“这次任务,就像是在月球最古老的岩层中采集了一片拼图,让我们离完整的月球演化图景又近了一步。”
随着第九批月球科研样本的发放,山大行星科学团队会取得哪些新成绩、新突破,一起期待!
资料来源:中国探月工程、国家航天局网站、山东大学网站等
编辑:柏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