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 奋楫扬帆——听,济南市教书育人榜样的动人故事 |“声”动的赞歌
新黄河  8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史春勇  

在济南这片热土上,无数教师心怀赤诚,扎根基层,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与热爱,栽下满园桃李,留得万世芬芳。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教育的真谛,用爱与责任书写教育的诗行。

教师德高艺精人善,于学生是一生之幸。今年,共有10位教师被评为济南市教书育人榜样。这10位扎根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师代表,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何为“师者仁心”,他们如星辰般散落在教育一线,用专业与热爱编织成照亮学生前行的光网,让勇毅前行的力量在代际间传递。

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万云:

六载援藏 映照初心

他曾两度援藏,在雪域高原上度过六载春秋,用汗水与智慧将齐鲁教育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书写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深沉热爱。他,就是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党委书记万云。

2013年至2016年,万云累计引入660多万元用于推动白朗教育发展,先后组织了3批50多名白朗县干部、教师赴山东培训,助力增强当地师资力量、提升当地教育管理水平。2014年7月,在日喀则市18个区县中,白朗县中学第一个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

2022年,山东援藏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单体项目——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竣工。时年50岁的万云主动请缨,二次入藏,担任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

在齐鲁高级中学,万云秉持“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多元化的环境中成长”的理念,积极推动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为学生们搭建了多元化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广阔平台,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探索课本之外的世界。

齐鲁高中全校有133名教师,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就有68位,为此万云专门出台了“一个青蓝工程、三个培养平台、六大板块”的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方案,通过“青蓝工程”,让山东援藏教师与当地青年教师帮扶结对,以师带徒、传帮带的形式将教研经验传递下去,为学校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队伍”。

在万云的带领下,2023年7月,启用不满一年,齐鲁高中获评西藏自治区示范高中。

济南市天桥区京师实验小学孙敏:

做带着孩子们向光而行的引路人

扎根基础教育30余年,济南市天桥区京师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孙敏始终以“每一个生命都精彩”为教育信仰,立足课堂一线,以“破题者”的姿态推动教学变革,其首创的“三段五环慧生长”教学模块,通过“预学—探学—拓学”三阶段重构课堂逻辑,以“启疑—探究—思辨—迁移—生长”五环节激活学生思维,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

她是一位研究型校长,带领学校申报并完成十余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在教师培养上,她创新构建“五维关怀”机制,从思想引领、专业赋能、生活帮扶、心理疏导到职业规划,为每位教师铺就成长阶梯。

在学生培养上,她推动“生命、生活、生态”三生育人体系落地生根。学校开设足球、武术、啦啦操等特色社团,不仅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啦啦操队更一举夺得全国一等奖;通过打造正面管教教室、推行学生成长心理护照,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学校因此成为华师大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联盟校。在这样的育人环境中,师生累计获得区级以上奖项近百项,生动诠释了京师师生的“精彩模样”。

她创新构建家校协同“多元共治圈”,以“机制引领、教育引导、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通过“七彩工作中心”搭建家校共育桥梁。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先后荣获四十余项国家、省、市级荣誉。她所在的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特色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书法教育示范校、省级文明校园。

济南市历下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孔萍:

用专业,引领成长的“思政点灯人”

在济南市历下区的教育战线上,有一位被师生亲切称为“思政点灯人”的教育工作者,她就是历下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思政教育部部长孔萍。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好的思政课要像盐溶于水,既要有味道,又要看不见。”扎根思政教育32年,孔萍首创“体验—感悟—成长”教学模式,打造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爱立业的“爱学课堂”,让思政课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为了让这一模式落地生根,她组织了8场专题培训、30场教学观摩,并出版专著《情境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思政教育要从娃娃抓起。”2022年4月,她牵头成立历下区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联合教研与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研发“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用社会大课堂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连续9年、60余万人次开展“红领巾寻访”“寻根筑梦”活动。

“独行快,众行远。”孔萍深知,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她创新教师培养机制,打造了“三位一体”的成长体系,积极促成历下区与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聘请高校专家与中小学教师结对。同时,成立“名师工作坊”,挑选区内优秀教师组建“能手”“修远”“种子”“聚星”“笔下生花”等思政团队,锻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思政教师队伍。

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青杨小学黄娜娜:

让班级成为乡村孩子最温暖的港湾

在农村,许多家庭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青杨小学的教师黄娜娜深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呵护。

为此,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寒冬时节,当看到班上有些孩子穿着单薄时,她会自掏腰包为他们购买棉衣、手套;当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时,她会准备学习用品,以奖品的形式给孩子们送去鼓励。

黄娜娜的背包里常年装着课本、课标、教参,只为结合乡村孩子的生活实际,打磨出最贴合的教学方案。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黄娜娜总会化身专属“成长导师”,给予学生细致指导。

作为班主任,黄娜娜以细腻的心思、温暖的情怀,将班级打造成充满凝聚力与归属感的港湾。她的手机通讯录里存满了家长们的号码,无论农忙时节多晚,只要家长发来消息,她总会及时回复。

2022年,凭借出色的教育教学成果,她成功入选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这份荣誉是对她多年默默耕耘的认可,她将继续用爱播种希望,用心耕耘梦想,为乡村的孩子们点亮了前行的明灯。

济南市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赵锦:

深耕半亩方塘 引来一溪活水

作为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名专业教师,从教18年来,赵锦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主持修订山东省中职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实施了“项目循环+定向培养”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适应汽车产业需求,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从教学新手到专业带头人,赵锦从未离开的是课堂,从未舍弃的是学习。

在扎根课堂、精研教材的同时,赵锦还不断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磨炼从教技能,先后获得山东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一等奖,“创新杯”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汽车类专业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山东省技能兴鲁汽车流通行业汽车维修技术技能大赛职工组第一名,获评2022年度“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

他辅导学生、教师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推动专业建成山东省中职品牌专业、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济南市中职学校特色化专业等。

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李飞飞:

怀揣匠心的教育“追光者”

从教22年来,李飞飞所带班级3次获省市级优秀班集体,4次获国家、省级技能大赛辅导奖,5次摘得国家、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

为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李飞飞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先后捧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一等奖,山东省信息化大赛实训教学设计《多功能控制器的装配与维修》项目二等奖,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山东省“课程思政研课会”总决赛特等奖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对教学工作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她更是不遗余力。多年来,她不间断地辅导学生参加多项省市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一带一路暨金砖大赛之3D数字游戏艺术赛项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建设与运维”赛项获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学生们努力的结果,更是她辛勤付出的见证。

济南高新区伯乐实验学校孙凤琴:

在改革热土上书写教育传奇

2017年6月16日,孙凤琴成为新建校黄金谷学校校长。

面对一所仍在施工、开学在即的“半成品”学校,孙凤琴一头扎进工地。在孙凤琴和老师们的努力下,崭新的教学楼在开学前夕点亮灯火,村民们第一次相信:娃在这所学校上学,有盼头。

就这样,在孙凤琴的带领下,短短几年,黄金谷学校初中学业水平便跃升至全区前列,荣获“济南市初中语文教研示范校”“高新区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育人成果百花齐放,创造了“黄金谷现象”。

2022年,孙凤琴调任伯乐实验学校校长。她没有照搬过往经验,而是用半年时间开展“教育田野调查”,精准指出学校优势与不足,提出“构建适配每匹‘千里马’的成长生态”的办学思路,让全体教师由衷赞叹“这位校长不简单”。

“让每个孩子都闪光”,这是孙凤琴校长的愿望,在伯乐实验学校的课堂上,七年级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红楼梦》人物关系,将文学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思维图谱;八年级学生以“黄河生态”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撰写的调研报告获市级奖项;就连午餐时间也成了“食育课程”实践场……从学习到生活,从志向到实践,孙凤琴让更多的孩子从擅长的领域出发,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赛道。

30余年里,她用自己的行动为这片土地的教育添砖加瓦。

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房晓玲:

将温暖与知识送达每个角落

从事特殊教育29年来,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房晓玲本着“把简单的事做彻底,平凡的事做经典,把每一件小事做得更精彩”的精神,把全部的爱心无私奉献给了特殊教育事业。

为管好这些特殊孩子,房晓玲一边查阅资料了解孩子的特点,一边向老教师请教,观察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从坐姿到认知、从发音到自理……她用爱心和耐心,每天重复这些看似简单却难上加难的训练,用心呵护着每一个特殊的孩子。

为找到更适合特教学生的学习内容,房晓玲打破常规模式,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知识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她带着学生到马路边观察红绿灯,到校园公园寻找春天,到商店学习购物,到邮局体验寄信、汇款,到公交车站练习乘坐公交车……由于教材内容大量融入生活元素,学生感到既新鲜又熟悉,不仅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学习效果也大幅提升。

为使更多的特殊儿童享受到优质教育,2011年以来,她与同事们先后深入全县12个乡镇141个自然村167名特殊儿童家庭进行广泛调研,开展送教上门。作为送教服务工作负责人,她无怨无悔、任劳任怨,跑遍全县最偏远的乡镇和农村,把先进的康复理念与科学的康复方法、适用的教育内容教给家长,指导家长开展康复训练,帮助家长解决实际困难。

济南市南山西营街道枣林小学周国宏:

山间传道者 用爱浇灌乡间花朵

济南市南山西营街道枣林小学地处乡村,留守儿童多,为此周国宏专门开展了留守儿童调研,通过志愿服务、家庭小书房建设、习惯养成教育等,对留守儿童进行生活、心理和学业帮助,引导他们融入集体生活,用集体的爱弥补家庭爱的缺失。

周国宏重点推动学生家庭小书房建设,让乡村的孩子在家中拥有温馨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他利用课余时间编辑内部刊物《三月》,刊登学生的文章,为他们创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学生家庭小书房已经成为西营教育的品牌活动,并曾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为了弥补乡村学生在科技素养方面的不足,周国宏自费购买器材,开设了创意“智”造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近5年,他所辅导的学生在全国电脑制作竞赛、山东省创客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生信息素养比赛中多次获奖,重塑了乡村孩子的科技信心。

教育教学只有在不断研究和创新中才会有进步,周国宏的研究成果“乡村‘微型小学’区域协同发展策略研究”曾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改革措施被全国偏远地区学校广泛借鉴。

作为济南名师建设工程人选、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周国宏自觉把乡村青年教师培养作为自己的任务,所指导的青年教师有1人入选济南市未来卓越教师成长共同体、1人完成省级课题研究、多人在市区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

平阴县实验中学周立新:

带领孩子,向着美好未来奋力奔跑

30多年来,平阴县实验中学教师周立新一直秉持“让每个孩子向着美好未来奋力奔跑”的理念,注重点燃学生的求知兴趣与内心梦想,让学生领悟“学习是自己的事”。

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周立新扎实开展大阅读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倡导“我手写我心”,写作教学灵活多样。公开课、观摩课上,她不追求流程完美或预设标准答案,而是以“心备”深度“预演”,潜心研读课标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与作业,“把每一节家常课都上成生命中的公开课”作为自己的课堂追求,让知识的清泉滋养学生心田。

周立新还主动探索群文阅读、大单元教学,备课量倍增却乐在其中。即便面对烂熟于心的课文也力求突破,提出了“审美·融美·成美”的教学主张,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她还自觉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效其行”,实现了对学生的精神引领。近年来,在教材研究、课堂实践方面撰写出10余篇论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语言文字报》等期刊上。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她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也影响和带动着周围老师的发展。作为“周立新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周立新带领工作室的13位老师一起学习实践共同成长。短短两年,工作室里便有1位老师获省级课题立项,2位老师获县级课题立项;5位老师获县教学能手称号,2位老师获省级优课,2位老师获济南市优秀班主任,1位教师入选济南市“双领军”教师人选,多位老师的论文、案例获济南市一、二等奖。

编辑:吕冰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