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身为父母,希望孩子更好,就会总是在小事上反复纠正、提醒孩子。
然而,这种做法会让孩子缺乏自信,在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创造力上的发展变得迟缓。
反复纠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一种变相的批评。
如果其中还夹杂着讽刺、打压和挖苦,很容易让孩子感到羞耻,觉得“我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接着开始自我贬低,最终变得自卑。
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我们应当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纠正错误,让孩子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出能力和自信。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时间去探索和试错。
如果孩子一犯错,父母就忙不迭地纠正、指责,只会让孩子泄气,从而缺乏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过度纠错,是导致孩子大脑变笨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是因为高频纠错会激活孩子大脑的“错误监测回路”,让他们长期处于一种过度警觉的状态,消耗认知资源,让孩子没办法深入思考。
其实,孩子犯错不是问题,父母过度纠错才是。
频繁纠错,会让孩子的大脑开启“摆烂”模式,剥夺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久而久之,自然越错越多,越来越笨。
孩子的成长需要“有准备的环境”,而不是过度的干预。
事实上,生活中80%的小事都无需纠正,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探索。
我们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挑剔、指责他们。
毕竟,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陪伴,不是一场严苛的审判。
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在试错中成长,在探索中发现自己的力量。
这样,他们才能成为自信、独立、有担当的人。
编辑:孟祥君 剪辑:孟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