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年中考”交卷:规模逆势增长至31万亿元,收益率下滑至2.4% | 大鱼财经
新黄河  8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苏冉  

在季末回表压力与估值整改 “半年考”的双重考验下,银行理财市场上演了“逆袭剧本”。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4.23万只,存续规模达30.97万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3.4%,以实际表现打破了业内有关“年中规模缩水”的担忧,充分凸显出了银行理财市场的韧性与潜力。

不过,在业绩表现上,202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收益率呈现结构性分化与普遍承压的双重特征,全市场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4%,较2024年末下行22个BP。

固收类产品“唱主角”,“存款搬家”效应显著

2025年银行理财市场“年中考”成绩揭晓,在监管趋严背景下,仍然实现了小幅逆势增长。

产品结构方面,在总计存续规模达30.97万亿元的理财产品里,非现金管理类的固收产品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存续规模达到23.4万亿元,占比75.57%。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存续规模为6.85万亿元,占比22.12%。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占比2.08%,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占比0.09%,两者存续规模总计0.67万亿元。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规模占比仅为0.05%。

由此可见,固收类产品仍是市场的“压舱石”,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混合类、权益类这类风险较高的产品占比依然极低。

对此,上海冠苕信息咨询中心创始人周毅钦分析认为,混合类、权益类产品的整体占比很低,是供需双方共同选择的均衡结果。从需求方的角度来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整体保守,风险承受能力低,更青睐于风险较低、收益相对稳定的固收类产品,这是银行理财客群的固有特征,短期内无法改变。

从供给方角度来说,银行理财子公司对权益类资产的投资经验和能力相对欠缺,投研体系短期内无法一蹴而就,在相关产品的开发上无法投入较多的资源,这就导致了产品数量较少,投资者可选择范围确实有限。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行业规模较快增长,主要受多方面因素推动。首先,债市走牛带动固收类产品收益回升,叠加资本市场回暖,“固收+”产品保持较高的收益率,吸引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其次,季末资金回表与季初资金出表的季节性规律推动规模修复,叠加银行加大营销力度,现金管理类、短久期产品成为扩容主力;再次,理财子公司通过优化信用债配置、量化投资等策略提升收益,加速新产品发行,强化了增长动能。

存款利率下行也是驱动银行理财规模攀高的重要因素。1年期定存利率普遍降至1%以下,与理财收益形成利差,促使资金从储蓄转向理财,“存款搬家”效应显著。在流动性总体较为充裕的情况下,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增加了理财的吸引力,导致部分存款资金流向理财领域。

新发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逐月下降,唯有混合类产品收益率上涨

虽然上半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实现“逆势上涨”,但从业绩表现来看,根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收益率呈现结构性分化与普遍承压的双重特征,全市场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4%,较2024年末下行22个BP。

财联社方面分析,上半年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1.5%,较上年末下降4.5个BP,核心是受存款降息的影响;纯固收类理财收益率2.9%,与“固收+”类产品收益率2.4%同步走弱,分别下降18个BP和22个BP,凸显债券利率下行引发的困局。

权益类产品,收益率下降378个BP至1.81%,商品及衍生品收益率-1.72%,大幅下降349个BP,反映股债双杀与大宗商品震荡对高风险理财产品的冲击。

相比之下,唯有混合类产品依靠灵活的资产配置策略成为唯一亮点。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混合类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3%,较上年末上涨0.66个BP,反映股债灵活配置策略在震荡市中显现出相对优势。

业内专家表示,投资者选择银行理财多因固收类产品收益稳健,当前固收类产品占理财市场比例较高,以债券、存款等低风险资产为底层,收益波动性小,是理财规模的“压舱石”。但降息直接压低市场利率,债券、同业存单等固收资产收益率下行,固收类产品收益空间被压缩,部分产品业绩基准下调。

值得一提的是,受底层资产以及理财估值整改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新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逐月下降,据普益标准统计,今年1月新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2.66%, 6月已经降低13个BP至2.53%。

从兑付达标率的成绩来看,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理财产品迎来兑付高峰,全市场到期产品4.68万只,涉及资金12.2万亿元,整体兑付表现呈现“稳健但分化”的特征。从兑付结果看,全品类平均兑付收益率2.69%,且近八成产品成功超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即达标率近80%。

展望下半年,银行理财市场或将面临降息压缩收益与估值整改的双重压力,部分业内人士对于银行理财规模持谨慎乐观态度。

华源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廖志明认为,今年二、三季度银行理财规模可能会有所增长,但到四季度规模将趋于平稳,全年规模增量可能不及去年,甚至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能低于3年期或5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建议,银行理财子公司应从产品创新与策略优化两方面积极应对:一方面,推进低波动稳健产品与多元主题产品并行;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权益类资产、衍生品配置等方式提升收益。

编辑:俞丹  摄影:苏冉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