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张博
日前,红星美凯龙控股集团(下称“红星美凯龙”)(601828.SH)公告称,公司股东杭州灏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杭州灏月”)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1.31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3%。
具体减持方式为:通过集中竞价减持不超过4354万股(占总股本1%);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8709万股(占总股本2%)。
杭州灏月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企业,与淘宝控股、新零售基金构成一致行动人,三者合计持有红星美凯龙4.05亿股,占总股本的9.31%。若照当前股价估算,此次减持预计套现约4亿元。
市场分析认为,此次减持可能反映阿里系对红星美凯龙未来发展的谨慎态度,或与公司近期经营压力有关。
图据官网
阿里系持续退出
二者的缘分可追溯至2019年,彼时,阿里巴巴集团通过全额认购红星美凯龙控股集团发行的43.59亿元可交换债券,以13.7%的持股比例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标志着其在家居新零售领域的重要布局。
根据双方战略合作协议,阿里计划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红星美凯龙线下商场的运营效率,包括流量导入、智能家居场景构建等等。
然而,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及公司经营承压,阿里系自2024年起启动减持计划。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7月,阿里巴巴(成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以每股2.39元的价格清仓4252.7万股,套现1.02亿元;2025年7月,阿里关联方杭州灏月拟减持1.31亿股(占总股本3%),按当前股价测算将套现约4亿元,减持后阿里系持股比例降至6.31%;叠加此前可交换债换股退出,阿里系累计套现规模已超5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减持并非孤例,阿里系近年来多次实现战略收缩。例如,2024年以来,阿里相继处置银泰商业(74亿元)、高鑫零售(123亿元)等实体零售资产,其战略转向更加聚焦核心业务。
公告截图
红星美凯龙财务表现持续承压
目光再看回红星美凯龙,事实上,自厦门建发股份2023年入主后,红星美凯龙经营状况仍未改善。
以最近三年数据为例,其2023年营收115亿元(同比-18%),净亏损22.16亿元;2024年营收78.21亿元(同比-32%),净亏损扩大至29.83亿元;而今年上半年预亏15.9亿-19.2亿元,美凯龙解释,报告期内主要受租金减免、投资性物业减值(超18亿元)及出租率下滑拖累。
负债率方面,据介绍,红星美凯龙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7.48亿元,暂缓流动性压力;截至2025年一季度,其资产负债率达68.7%,流动负债规模超300亿元,短期内偿还债务压力明显。
行业层面,家居建材市场还处在深度调整期,据中访网数据,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家居企业营收同比下降12%,利润总额下滑18%。
管理层已进行多轮调整
红星美凯龙的动荡不只体现在业绩上,近来其管理层同样经历了剧烈变动。
根据媒体此前报道,今年5月14日美凯龙公告,创始人车建兴因个人原因被云南省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总经理职务由建发系代表施姚峰接任。
两个月后的7月18日,车建兴正式辞任,非执行董事李建宏同步离职,这意味着董事会完成"去创始团队化"改组。
更早前的1月27日,负责业务发展的副总经理蒋小忠离职;3月董事长郑永达辞职,李玉鹏接任并主导战略委员会;5月郑永达再度辞去非执行董事职务,6月增补叶衍榴进入董事会。
半年内就有6人次高管变动,如此频次可以说是相当频繁,同时也折射出一些内部管理问题。或还将导致其战略执行的连贯性,进一步引发业绩困境。
尽管建发入主带来了资金支持,但管理层动荡导致转型措施执行效率下降。例如,有报道称2024年推出的"M+设计中心"项目因团队更迭,落地进度滞后30%。
市场层面,继减持公告发布后其股价持续下跌,7月29日收盘价跌至3.06元/股,较2021年高点跌幅超86%,总市值133.25亿元。
综合分析来看,阿里系减持套现既有自身战略收缩的需要,同时也是基于红星美凯龙经营现状做出的规避风险之举。
有分析认为,如今家居卖场模式面临系统性重构,未来红星美凯龙需要通过供应链整合、设计服务增值等方式提升业绩效率,换言之,其转型成效将取决于建发集团资源协同能力、新业态招商以及债务重组进度。
编辑:俞丹 校对:杨荷放